-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福建省德化第二中学 陈章荣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特别强调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数学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学学数学就是解决问题,只有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才有可能理解数学、学会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问题解决”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思维的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从来源来说,可分为三类:一是教科书提出的,二是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的,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示范、引导,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
现实教学中认为提问题是教师的专利,整个教学只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学生就可以理解知识、牢固掌握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产生。另外,传统教学观念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也使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许多机会。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更多时候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方法,课内、课外都太追求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效果,教师比较习惯讲解或学习现成的结论,轻视实证和归纳的思维方式,不习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机关报的原理和方法,这都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问题意识的产生。
针对以上原因,首先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关注过程,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想学生所想,精心安排,科学设计,逐步培养“问题意识”,推动学生的“提问能力”从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即不问——敢问——会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布置提出问题的作业,并进行提出问题的考查。例如:每星期都规定在一个时间(通常在星期一),让学生对上一周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选出较好的问题在班级中公布,让全班学生共同欣赏、共同探讨解决,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并在教室的黑板报设置疑难问题专栏。
其次教师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方式,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等教学方法,在备课时,教师要随时,自然进行换位思考,预想学生的提问。当学生没能 提问时,教师可扮演学生角色,“假如我是学生,会想哪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置疑。例如在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教学时,可启发学生逐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先给区间?为何要求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具体判定怎么办?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在学习奇偶性时,先让学生先预习,要求其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又如在进行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两个公式教学时,涉及5个量,知三求二,可要求学生编制若干道这种类型的题目,并相互交流。
1.3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并在反思过程中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解题过程的反思,对所学知识公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先让学生用细绳和铅笔在纸上画图得到椭圆的形状,从而得到椭圆定义:……距离为固定值(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引导学生反思刚才作图过程,如果细绳拉直了,情况如何。从而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当“距离之和”等于|F1F2|会得到什么图形?2.当距离之和”小于|F1F2|会得到什么图形,在进行例题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拓展延伸辐射,提出问题。
例:已知数列中,,则数列的通项公式=___
分析:作为填空题,学生可以先求前几项,然后归纳一个通项公式,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证明后再引导学生追问反思,提出问题:
问题1:条件是相仿两项的递推关系,能否从正面入手,转化熟悉的特殊数列求通项?
问题2:取倒数的方法有没有一般性,对什么样的递推结构可以用?
问题3:如果把递推关系改为呢?
这样在例题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提出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反思中由“学会”数学变为“会学”数学,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多种角度增加问题的开放性,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适当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步骤是:
(1)列出所研究问题的条件、结论
(2)改变某一个或几个条件(结论),观察、思考问题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改变条件(结论)方法常有特殊化、具体化、一般化,归纳、推广、类比等。
(3)根据以上各种情况的分析提出问题。
例:抛物线上两点A,B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