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笔记-育明教育-人大考研辅导班.pdf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笔记-育明教育-人大考研辅导班.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笔记-育明教育-人大考研辅导班.pdf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2008 年以后,人大不再公布参考书目,但是育明教育经过 6 年的积淀,整理了一整套真题 和资料,10 年以后,人大文学院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但是由于考生缺乏考研信息,所 以,往往付出了很多努力,结果功亏一篑。鉴于此,育明教育每年都会录制最新的考研辅 导视频,大概50 小时的辅导视频,可以反复观看。包括了考研参考书、复习方法、每本书 考试重点、真题讲解、押题、答题技巧、记忆方法等的讲解。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1、三表法: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 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 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 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 值。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2、诗言志:“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 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 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 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 (周作人《中 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 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 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 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即“诗言志” 之“志”,包括“志”(记诵) 、“事” (记事)、“情” (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 与诗》)。 3、“文质彬彬”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孔子的关 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 孔子在《论语》中的一些有关文学、诗歌的论述代表了儒 家的文艺观,其核心是“诗教”观。 4、“发愤著书”: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发愤著书的 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 忧思的产物。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 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 实的批判精神。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 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以意逆志说”: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 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 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 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此说也往往被误解,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6、“得意”“忘言”: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 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具体到文艺创 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 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 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 象性。“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在“言 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 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 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 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庄子提倡“得意”、“忘 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7、“知言养气”: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shbz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