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霓》《艾菲尔铁塔的沉思》导学案.doc
第四单元 如真似幻的梦境
《云霓》《艾菲尔铁塔的沉思》导学案
《云霓》
【学习目标】
1、云霓有什么特殊含义 2、丰子恺散文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
1、云霓有什么特殊含义 2、丰子恺散文的语言特色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17岁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弘一法师)。1921年赴日本学习西洋绘画与音乐,同年冬回国任教。1927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漫画册《子恺漫画》,并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写作散文,先后出版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等。他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早年接受过佛教影响,亦关心民间疾苦,故早期散文以描写儿童生活与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多赞美儿童的纯洁心地,以反衬成人世界的恶俗;多从日常生活琐事取材,让纷纭世界的一鳞半爪点染生活的情趣与哲理,讲求趣味,给人以飘然出世之感,但有时失于琐细。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则渐次贴近现实,写了一些关怀民生的力作。从总体上看,其散文情感真诚蕴藉,笔法自然洒脱、形式灵活多样,能于平凡琐细处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并兼有诗情画意与幽默情趣,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
阅读提示:?见课本导读
【探究与合作】
一、自主探究
1.作者为何以“云霓”为题?2.在去年夏天的这件事中,云霓起着什么作用?3.从文中看,作者为何给自己的画集取名为《云霓》?
二、小组合作
1、这“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指的是什么?
2、云霓有什么特殊含义?
《艾菲尔铁塔沉思》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2 、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2 难点: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二、张抗抗散文的哲理意蕴(苏振元)
张抗抗散文与众不同之处,最主要在于她的形而上的思辨追求,丰富、新颖、独特和较为深邃的哲理意蕴,显示出她过人的才情和睿智。
“散文最好要有一点儿哲理”(《寻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张抗抗以为这种哲理应是自己的独特感受,独特理解,这样,作品才有灵魂,才有一个核。单纯抒情的作品往往太轻太柔太精致,易成雕虫小技,缺乏力量的美。因此,一篇散文应具备其内在“核”。她还认为:“如果说,‘情’是散文的果汁,那么‘理’,就应该是散文的核。无汁无核均无果实。”(《也谈散文》)这就是张抗抗的“核汁”理论。她身体力行,在创作实践中便一再体现、验证着她这一观念。而且大多是顺理成章而发的人生感悟,使人从平凡中发现深刻,由随意中洞见隽永,使作品平添了丰厚的意蕴,闪烁着哲理的光芒。
研读张抗抗的散文,不难发现散文的哲理内蕴,作家是采取了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和方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而造就的。
事中见理。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写出来,同时理随事显。这种叙述与一般叙述不同,往往因事而动情,事中见理,因而不追求事情的精细、完整。我国古代散文就有这个传统,现代散文已把这个传统弘扬到了极致。张抗抗的这类作品很有自己的特色。《“养不家”》记叙几则调养不好动物的小故事:小时养的白头翁,因绝食、哀鸣、扑腾不止而放走;后来养的野猫,吃饱喝足后,“伸伸懒腰”不告而别;在北方时,几个知青养了一只小狼,随着成长,渐现“狼的强悍暴烈的原形”,最后挣脱铁链而逃。文章围绕“即使是一个已经被驯服的族类,其中也总是会有到死也调教不了的个别动物”,而萌生出的感慨和思索,作家发出了这样的“天问”:我不知道动物园里那些已随遇而安的宠物们,是否会有被驯养的痛苦?如果让它们选择,是否仍然会选择充满激烈竞争同时也充满自由欢乐的大自然?这类问题仅止限于动物和自然吗?可不可以扩及到人和社会呢?个中很有意味,着实耐人寻思。可以作为《“养不家”》续篇的《鹦鹉流浪汉》更是充盈意蕴。当被她偶然收养的虎皮鹦鹉从笼中逃脱之后,作家的情思也随之变得活跃和深邃。她终于省悟到:“它们其实只不过是从一只笼子逃向了另一只笼子而已。但对于自由的冀盼,使得它们永远生活在背叛之中。”“寻找和回归自然,就成为它一生中不断重复的主题。”理随事显,富有极浓的思辨色彩。同样的,在《猴岛记趣》里,趣中有味,“老船工一语中的,道破猴岛建立生存秩序和内部机制的奥秘,在于竞争。”事中寓理,深刻隽永。还有《家教的“悖论”》《墙的消失》《春游的女孩》等文也有这个特点。
景中悟理。张抗抗运用得很有个性。它的特点是情以景兴,理由情显。《下三叠泉》就是这样的佳作。庐山三叠泉,与别处名山胜景不同。张抗抗从没完没了一个劲儿往下走才能欣赏到三叠泉之壮观的旅游经历,产生一种不同一般的人生道路的理喻──—负弦波的启示,顿悟出“登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