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渔父》导学案(教师).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渔父》导学案(教师).doc

《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 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出身为楚国贵族。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2、题目解说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 枯槁 三闾大夫 浑浊 凝滞 淈其泥 餔其糟 歠其醨 新沐者必弹冠 汶汶 莞尔而笑 鼓枻 濯吾缨 2、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3)特殊句式: 省略句——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被动句——①是以见放②圣人不凝滞于物 倒装句——①身之察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察察之身 ②物之汶汶(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汶汶之物 (4)多义虚词:而、于、以 ①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②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③以: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三、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1、文中从哪些方面描绘屈原的?这些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 A.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B.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C.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激愤郁闷。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 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2、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的形象 有何作用? (1)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 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 然姿态。 (2)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 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 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 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3、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