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三民文化论坛演讲.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地方历史文化诠释、光大中国元素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郑祖安 现在中国元素在国际上堪称举世瞩目,在国内可说是已深入人心。不过对于它的概念、范围,似有点说不清、道不明,如它是概括的,还是具体的,是群体类别,还是单个名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视野,各有各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专从中国最高层面,寻找已经为世熟知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粹,如四大发明、京剧武术、陶瓷茶叶、琴棋书画等,不断地宣传、应用、发扬。这种方法显然是集中在少量中国最要名物上,故很被关爱、推崇。不过现今也有不少人认为这种方法,已过于“脸谱化”、“简单化”了。 假如说以上这种方法是从繁到简的话,另一种方法却在从简到繁。举个例子,2007年7月,即北京奥运会召开的前一年,为了配合奥运举行,由中国网、人文中国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人民网、国际在线、大江等网站联合主办,近百家媒体共同发起推出了“寻找中国100元素”的大型网络调查。结果一个月内有50余万人投票(一个IP一天只能投票一次)。按8月8日公布的调查结果,100个中国元素中,有人物孔子、孟子、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有长江、黄河,有北京、上海,有五星红旗、中医中药,有熊猫、旗袍,有筷子、粽子等等,显然,这是在选拔中国最知名的物、人、地了,上榜的虽然只是100个,后面却还有读者推选的一大批名字作后备名单。这是不是又把中国元素“扩大化”了?反而使中国元素“复杂化”了? 对于上述两种各有利弊可能的倾向,实际我们并不须去为之担心和自扰。因为这两种方法从本质上说,都是在中国元素的大框架内开发、运作,无论是从繁到简者,还是从简到繁者,到一定的时侯,在一定的运用实践中,各自都会进行一定的自我调节,使中国元素能更显出其合理性以及能释放出更佳的社会效果。 对于中国元素的开发、运作,到现在为止,有关的机构和个人确实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尤其在对外宣传和广义的艺术展示方面,可谓已到达了不遗余力的地步。现在的问题倒是如何来进一步地推动这一工作,也即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的继续广化、深化的方向,怎样来想方设法地再加进一步的加以开拓的问题。 我们要做的事情实际仍有很多很多。国家层面、宏观层面是最高层面,这自然是最主要的层面。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国内流通的日益加大,中国地大物博、地方文化资源的广阔性、丰厚性也随之向国内外的世人日益显示出来。也因此,第二层次的地方层面对中国元素的诠释、光大工作正在显现它的时代使命和新的生命力。 在现今,地方层面的工作主要在于要积极地开发、运用好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一资源目前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地方的物质历史文化资源,二是地方的非物质历史文化资源。 前者在通常的对地方文物古迹、自然与人文优秀遗产的保护、宣扬之外,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各地比较多地在运用两种新的方法。如大家普遍看到的,由于改革开放后掀起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热潮,各地的城市开发与改造如火如荼,势如破竹。在这样激进的“旧貌换新颜”的历史时期,各地城市的历史街区(旧区)和历史建筑(旧建筑)在大批地被平除。我们说,城市的历史实体固然是要逐步走向萎缩的,但这中间关键是城市的个性特色以及由其承载的地方历史文化风貌不能被快速地也一起被抹掉。面对眼前危急的状况,许多城市的管理者根据本地尚存遗产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在当地划定一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方法,以从行政上或法律上使那些具有历史特色的老街区和老建筑能够不被冲击掉,能够继续作为城市的个性特色延续下来。例如上海城市按不同地域街区和建筑遗存特色情况,在市内划定了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以及分四批划定了632处的“优秀历史建筑”。这种方法从维持、保护原生态出发,不仅留住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而且还通过一定的保护、利用工作,使之焕发出了经典性的历史风采。这种方法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崇的。 另一种方法是面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大批消失,又面对现代时尚生活方式的风行,采用了吸收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符号,又加入各种中国元素,在城市中创意性地打造新、老结合的城市街区。如上海的“新天地”首创性地吸收和利用上海独有的地方民居“石库门里弄”的文化符号,结合国际流行的时尚生活方式,开发出一片独特的城市新天地,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来旅游、观光、消费。上海“新天地”出现后,其理念成了各地结合自身特点,也开始打造新、旧结合的新型街区的样板。近年在许多城市都冒出了这样的街区,而且越来越普及。如内地成都市,在一年前落成了“窄巷子”、“宽巷子”、“井巷子”历史文化街区。这个街区利用了老成都建筑的居宅门头、灰色砖墙以及内庭院落结构,特别是在“井巷子”一侧,还特地砌起了一道由各不同历史时期组成、不同形态的长百多米的“历史文化墙”,另外又大举充实进现代时尚的中外新生活方式,这一个新街区建成

文档评论(0)

ea2389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