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民间交往的现实意义和作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美民间交往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摘要 自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专家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考虑和评论多是以政府和政治为中心。但如果将眼光从政府转向民间,就会发现另一个中美关系,一个虽然受制于政治关系但却有着独立内容和发展趋势的领域,这就是中美民间交往。中美民间交往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历程,为两国政府间外交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经济贸易的往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作出了伟大贡献。本篇论文就从中美民间交往的历史,美国华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中美民间交往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中美民间交往 美国华人 历史 现实意义 正文 (一)中美民间交往的历史 1784年,美国人乘坐“中国女皇号”,第一次抵达广州,自此开始了中美交往的历史。1830年,美国传教士贝满来到广州,创办第一所美国教会学校,后来又创办了女校,中国人熟知的作家冰心、卫生部长李德全、戏剧演员孙维世、钢琴家鲍蕙荞等都曾在这所著名女校就读。1847年“受外国花旗聘耕”而赴美的林针作为走出国门赴美的第一人,也成为第一位通过自己耳闻目睹向国人介绍美国的中国人。同年,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赴美,后一直致力于中美文化教育的交流。1900年,美国参加八国联军,获得庚子赔款3300万两白银。1907年,退还部分赔款,用其创办了清华学堂作为留美预备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政策,两国民间交往也完全隔绝。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为摆脱越南战争泥淖的困境,改变当时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积极谋求发展对华关系。1971年春,在日本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民间交往是1949年中美两国政府断绝正式交往以来两国间第一次“人民对人民”的友好接触,打破了中美之间关系的僵局,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正式揭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在比赛期间和比赛结束后,中美两国运动员多次相遇并友好交往,在中美两国尚未建交的情况下,这一爆炸性的消息被各国媒体突出报道。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哈里森来到中国代表团驻地提出访华要求。由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明智和远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实现了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这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由此翻开了中美民间交往的新篇章,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行15人对中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成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新中国境内的美国人。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乒乓球队的成员并发表讲话。尼克松总统随后宣布了一系列对华开禁措施。中国乒乓球队接受邀请于次年4月回访美国。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导致了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正式访问中国,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乒乓球这个神奇的小球“转动”了地球,“乒乓外交”演绎出的外交成就,世界瞩目。 (二)中美民间交往中的重要群体——美国华人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第一批广东人赴美淘金,开始了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1852年,约有2万华工抵达加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华工已有十万之众。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西部的金矿逐渐枯竭,数万华工转而投身到贯通美国中部和西部的铁路建设中。铁路贯通之后,这些中国劳工又利用其丰富的农耕经验,引进拓殖珠江三角洲湿地的传统方法,将加州众多的沼泽湿地,开垦为万顷良田,为加州最终成为美国的果园和菜园奠定了基础。 华工在美国不仅工作艰辛,生活凄楚,还要经受艰难的跨国家、跨文化的身份转变。可是正当他们慢慢学着适应美国生活的时候,与华工存在竞争关系的工会组织开启了一场排斥中国人的政治运动,在州和联邦两级立法机构推出了一系列排华法案。美国西海岸出现的排华浪潮,给华工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排华法案亦使美华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各地的唐人街变成了光棍街。而这时的清朝政府却丝毫没有保护华工的意识,致使在美华工状况极为凄惨。 华工所企盼的合法保护,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才姗姗来迟——1868年蒲安臣条约规定中美两国人民有自由到对方国家旅游、经商和定居的权利。但1882年的《排华法》再次结束了华人自由移民美国的时代,开启了日趋严格的排华立法先河,它不仅禁止了未来十年的华工赴美,而且还剥夺了在美华人的入籍权。1902年的美国《排华法》更为严格,包括从严界定允许赴美的商人和学生身份,排斥华工进入美国新近兼并的领地夏威夷和菲律宾,并禁止华人从这两个地区移民美国大陆等。新《排华法》将禁止华工入美的十年期限无限延长,而且将禁限

文档评论(0)

jccyyx0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