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公选考试论述和策论热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公选考试论述和策论热点: “政务公开”专题学习 2011年公选考试论述和策论热点:十二五开局“思想方法和工作思路”问题?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9319?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9318? 2011年公选考试案例和策论热点:“英国骚乱”专题解析? ? 原编者按: 与此同时, 8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这是继2008年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推进政府改革的重大举措,再次表明中央对推进政务公开、促进行政改革坚定不移的决心。 本版从8月11日起,结合中央精神和当前政务公开过程中的难点、热点,在“人民观点”栏目推出了“如何推进政务公开”系列评论,分别以《用公开透明推动改革大业》、《公开透明重在对接社会需求》、《政务公开呼唤“参与型公民”》、《以“制度供给”呼应参与热情》为题,进行评述阐释。 为进一步落实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更好地促进政务公开,我们推出“省市领导纵论政务公开”特别策划,约请在政务公开方面走在前列的一些省部级地区主要领导,谈思路、说思考、议走向。…… ? 人民观点·如何推进政务公开① 用公开透明推动改革大业 尽管时有波折,甚至不无反复,但作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公开透明”正在带来积极变化。 面对舆论质疑,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表示“要把门打得开开的”,并推出捐赠信息发布平台;“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对信息公开的诉求,逐步让事故呈现出完整面貌;作为“破冰之举”,中央部委“三公”经费公开大幕拉开…… 有主动、有被动,有经验、有不足,但无论如何,公开透明正开启着中国慈善新时代,成为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必修课,也让更多部门开始学会在阳光下行政。这些变化与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新一轮改革的时代场景:公开透明正在成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一个突破口。 从党的领导体制规范化制度化,到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实现城乡“同票同权”,从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叙事中,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其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篇章,也是执政党不断推进的一个重点。这是我们把握中央对改革路径“顶层设计”的一个视角,将政务公开作为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以改革促进公开、以公开推动改革,进而找到政府治理与公民参与的衔接点,这既体现了时代变革的大趋势,更可看出党中央“不失时机”推进改革的决心和智慧。 公开透明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改革攻坚中的重要一环。以政务公开的改革举措和制度安排,一方面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制衡,一方面开拓公众参与的有序途径,进而遏制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保障公众知情、参与、表达、监督的权利,由此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正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因此,我们绝不能仅把政务公开视为简单的信息发布,而要看到它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切实保障,是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渠道,是突破诸多领域改革瓶颈的基础性工程。 近年来,无论是浙江温岭预算公开、新疆阿勒泰干部财产申报、四川白庙“全裸账本”等基层探索,还是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三公”经费等制度安排和宏观部署,以公开透明促进各领域改革,已经带来了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比如政府职能的转变、治理模式的革新、公民意识的提升、有序政治参与的扩大。这些变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其意义还会在未来的实践中逐步显现。 “公开”是沟通信任的基础,沟通信任则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广州市财政局在网上公布预算时,点击率猛增40倍,网站一度瘫痪。这种由公开政务带来的公众参与,是政府治理的宝贵资源。也许公开的过程伴随着挑刺质疑,甚至会让有关部门出丑,但这并不意味着动荡不稳,却标志着公民热情的唤起,政府公信力的奠基。各级执政者不仅要迎接公开改革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它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充分领会中央的改革部署,认识到政务公开的深刻内涵,以巨大的勇气和自我调整能力适应公开、学会公开,才能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掌握主动,更好地凝聚起人民力量、推进改革大业。 ? 人民观点·如何推进政务公开② 公开透明重在对接社会需求 “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正从理念化为现实。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信息公开之所以能逐渐成为不可遏抑的时代潮流,既源于从中央到地方的不懈推进,也因为时代需求的强力推动。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民主政治发展、权利意识觉醒,整个社会越来越开放。方此之际,对权力来说,只有实现阳光运行才能适应社会生态的深刻变

文档评论(0)

ww886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