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写作导航:“新崇拜时代”面面观.doc

2010中考写作导航:“新崇拜时代”面面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中考写作导航:“新崇拜时代”面面观.doc

2010年中考写作导航:“新崇拜时代”面面观 【事件扫描】 2007年4月,几位“超女”抵达福州,歌迷们在演出现场欢呼不已,并在偶像离去时疯狂追堵,更有歌迷尾随偶像到机场送机。 2007年11月,在北京某商场,聚集着一群焦急、兴奋、快乐的年轻人,他们在等待一个名叫陈楚生的歌手——2007年“快乐男生”的冠军。当陈楚生出现时,尖叫声和不断挥舞的荧光棒,映衬得陈楚生熠熠生辉,而台下的年轻人在偶像为他们签名离去后,仍欢呼着、陶醉着,久久不肯离去。 2007年12月,“快乐男生”的第二名苏醒,在北京举办了“EP发布会”,一个来自贵州的大一学生坐了28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后,向偶像献上了从家乡几经周折买到的礼物——20多年前苏醒出生当日的报纸。“虽然坐火车很累,但是我把坐飞机的钱省下来买苏醒的CD,更有意义。”她自豪且兴奋的表述,引得现场的年轻人一阵欢呼。 【负面影响】 偶像崇拜者中一部分青少年已迷失了方向,他们在迷失自我的过程中,演出了一幕幕悲剧。 2003年,大连一位16岁少女在家中自杀,原因只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唱片;2004年,武汉女歌迷因思念谢霆锋而跳河寻死;2005年,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粉丝们因为听闻节目有“黑幕”而扬言要集体自杀;2006年,小天王周杰伦的一位歌迷为追寻周杰伦走遍六省,认为再难见到偶像后吞下30粒安眠药;2007年,众多媒体集中报道了由于偏执追星而导致家破人亡的事件。 浙江省一份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把零花钱的60%都花在了偶像崇拜上,他们许多关于偶像商品的消费行为,都明显体现了炫耀性消费的特点。一些专家指出,虽然当代粉丝群体具有了较强的主动性,但粉丝们始终还是站在娱乐产业链条的消费终端。他们越疯狂,这条产业链便越稳固,经济公司的利益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现象拷问】 这群被称做粉丝(英文fans的音译)的年轻人,在偶像出现时喊破嗓子,在偶像离去时流下泪水。这种义无反顾的“粉丝式”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少年一个重要特征,同时,引来了旁观者的集体疑惑:这些享受着追星快感的青少年,到底获得了什么样的心理体验?青少年偶像崇拜,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与心理机制?教育,应该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扮演什么角色? 【心理探因】 一、民众看法 对粉丝群体的出现,一些人不解,一些人不屑,甚至还有一些人鄙弃。 “我觉得他们追星就是因为生活太好了,被家长惯的。”“让他们了解了解那些吃不上饭、上不起学的农村孩子,看他们还追不追星?”“有这样的时间做点什么不好,国家算白培养他们了。”“如果我的孩子也这样,我就打死他!” 这是很多人对青少年追星行为的看法。“疯狂”“扭曲”“败类”等词汇也不断出现在他们情绪化的表述中。然而当下看似让人无法理解的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否真的如一些人认为的那么无知与盲目? 二、专家视点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副教授岳晓东说: 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不应只从道德角度进行分析,更应探寻这一群体偶像崇拜的心理动机。青少年通过对不同偶像的认同和依恋,来确定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讲,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是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运动的产物,有非理性和盲目性的一面,也有必然性和过渡性的一面。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起到了心理补偿作用。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其心理会经历由极度依赖父母到个性逐渐独立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逐渐下降,青少年开始寻找假想性和虚幻性的精神支撑,因而会出现对某一偶像的极度崇拜,作为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其安慰作用降低的心理补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张嫱说: 偶像崇拜是对青少年孤独心灵的安慰。很多粉丝平时在现实世界很可能是被压抑的,因此在网络上他们可以轻易地找到同好,而且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或对他们的行为加以价值判断。 学者何小忠分析说: 青少年偶像崇拜,也可以让青少年的情绪得到有益的发泄和释放。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性心理迅速发展、膨胀,急于寻找一个目标来附着和释放,当他们把这种情感投射到异性明星身上时,他们可以为“星”动情,为“星”如痴如醉、神魂颠倒。对他们来说,偶像就像“天上的星”,只能盼和看却永远摘不到,使这种感情被宣泄得既彻底,又安全。最后,由于追星梦不可能实现,他们会自动放弃,并带着追星过程中获得的满足,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对策】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既不应采取淡化态度或者不干预态度,也不应该把偶像崇拜定义为一种纯品德行为,简单粗暴地加以排斥和否定。 教育工作者应引导青少年多元认同偶像。如果青少年过多重视偶像明星青春貌美、多才多艺及性格反叛等特点,而缺乏对其成功原因的探寻和认同,这种崇拜则容易使青少年走入歧途。 家长和学校应重视通过榜样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引导。一方面,要将“偶像榜样化

文档评论(0)

gshbz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