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高三省质检语文试题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年福建高三省质检语文试题分析.doc

2015年高三省质检语文试题分析 ??????????????????????????????????????????评卷题组长 第1题 【考查内容】要求默写的句子,从时间顺序看,考查的以唐宋诗文为主,从体裁看,诗和文为主。其中四句初中所学,两句高中所学。本题要求考生扎实背诵全文,反复巩固记忆。本次考查,难度较小,答题情况较好。 【能力层级】A 【存在问题】?? 1.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例1,潼关的“潼”写成“山”字旁,“朝晖”的“晖”写成“辉”的情况较多;也有个别把 “惠风”的“惠”写成“慧”,“天街”的“街”写成“阶”。 2.读书不细致,有混答的现象。 如“无以成江海”写成“无以成江河” 或“无以至千里”;“自缘身在最高层”写成自缘身在此山中”;“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成“山海万里” 【教学建议】?? 本次默写考查,相对集中在初中所学诗文,学生普遍得分较高,同时高中所学两句,语义相对简单,学生容易记忆,写错的极少。相比而言,第5句,有少数学生不会写。因此在教学中,除要强调规范写好易错字外,要强化“上半句”的默写。对于优秀学生的笔误,往往是考试紧张引起的,应给予疏导。 第2—5题 【考查内容】文言实词、文言理解、概括、分析和文言翻译。本次选取的文段,学生要全面读懂难度较大,但基本能读懂,由于设置的考点较常态,考查的内容基本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较容易理解的,并且考点中没有有意设置“陷阱”,因此得分率不低。但由于翻译中的“更”和“见”有一定难度,所以满分的极少,普遍在“10至13分”间。 【能力层级】B、C、D 【存在问题】第2题,“因”解释“因袭、沿袭”和“顺着”在词典上属于同一词条,解释“因袭、沿袭”更加准确(与“革”反义);第3题考查的要点都集中在对内容的理解,学生对④的理解有些偏误,误选B的较多:第4题,考查要点是“对原文的概括”,只要把选项中的“内容概括”与原文比对,就不难发现问题,而学生往往在“分析”上纠缠,因此产生误选。 第5题,本次文段阅读虽有一定难度,但就考查的要点看,相对容易。翻译的句子基本能读懂,涉及考查的文言省略句式——省略宾语和省略介宾短语的介词,都是较容易的。因此普遍考得较好,但(1)句的“更”学生普遍答不出来,(2)句的“见”学生误答的也较多;相对而言(2)句的翻译,表现出学生表达能力较差,比如写成“他的才能展现在乡间,不能对国家施展”。 【教学建议】从几次的考试看,学生文言得分的高低,往往不取决于阅读文段,而取决于考查点,比如内容概况与分析题,考查“分析”点上的错误,学生判断时得分率会高于考查“内容概要”点上的错误的。由此可见,学生答题时对概要的内容与片区的比对,做得不足。在翻译方面,在语境中整体把握语义,是学生的难点,如果考查的句子,语义相对独立,则答题情况就好多了。同时核心词的解读(古今异义、活用、多义词、谓语动词),历来是学生的短板,要在下一段的复习中强化,养成圈划得分点再做答的习惯。 第6题 第(1)小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要求理解两个“叠叠”的含意。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存在问题】 1.不解题意,答非所问 例1:叠叠二字的重复使用,加深了作者的情感,写出了作者对即将别离的不舍,叠叠的秋风与山的萧瑟更体现了作者的不舍。(0分) 分析:考生不懂得题目这样设问该如何回答,把含义与作用混起来。含意要从字面义及语境义两方面理解。第一个“叠叠”修饰风,有“阵阵”之意,秋风阵阵,体现天气很凉。第二个“叠叠”,有“重重”之意,重峦叠嶂,体现路途遥远。两个“叠叠”表现了出行的艰辛。 2.答题不完整。 例1:“叠叠”是“一阵又一阵”的意思,诗中表现秋风一阵又一阵,来表现秋风的猛烈。(1分) 分析:题目要求概括两个“叠叠”的含意,考生只概括了一个“叠叠”的含意。 3.只顾及表层之意,未写出深层之意。 例1:第一个指风大,第二个指山多。(2分) 分析:本题“叠叠”有表层与深层之意。表层指的是秋风阵阵,群山重重;深层指的是出行艰辛。考生只写出表层之意。由于绝大多数考生未能写出深层之意,故未扣分。 第(2)小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能在分析概括古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情感。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存在问题】 1.凭空想象,牵强附会。 例1:第一首诗的柳,是秋天的柳,经过半年的成长,已然长成大树,而诗人此时的心情则是感慨时间飞快。第二首诗的柳是春天刚要离别,是无意看到的柳,冬去春来,此时的柳刚发芽,正是一年最好的时候,而诗人却要和好友分别,感到悲伤。(0分) 分析:没有抓住诗中“相别处”去理解,凭空想象“秋天的柳,经过半年的成长,已然长成大树”,而将顾诗的情感理解为感慨时间飞快。第二首诗的分析中“是无意看到的柳,冬去春来,此时的

文档评论(0)

gshbz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