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端午节盛况,端午节,端午节放假安排2015,端午节传说,端午节习俗,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来历,2015端午节,2015年端午节,端午节放假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一个节日。 赛龙舟 吃粽子 悬艾草、菖蒲 戴香包 端午节的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 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 起于三代夏至节说 恶月恶日驱避说 吴月民族图腾祭说 屈原,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名政府官员(大夫),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诗人。屈原生活的时期楚国的国力很落后,屈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可他们的国王却听信坏人的话,疏远屈原,最终,楚国灭亡。屈原很伤心,但是又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便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跳进了汨罗江。于是人们便在这一天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民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吃粽子 赛龙舟 端午习俗 粽子的来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粽子的来历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粽子的来历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漂亮的香包香包内有很多中草药。每逢端午,老人、孩子、妇女便会佩戴香包,能够预防疾病。 挂艾草 门前挂艾草 艾草与菖蒲都是中草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