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中间两联创作艺术手法之浅探.pdfVIP

《锦瑟》中间两联创作艺术手法之浅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锦瑟》中间两联创作艺术手法之浅探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 杨涛 摘要:关于李商隐《锦瑟》一诗中间两联创作的艺术手法,许多教材都概括为用 典、象征、比喻三法兼用并举。本文通过对用典、象征、比喻含义与特征的探讨和分析, 认为在《锦瑟》一诗中间两联的创作中,用典和象征是存在的,而比喻并不存在。李商 隐((锦瑟》一诗中间两联创作的艺术手法,应概括为用典、象征二法兼用并举。 关键词:《锦瑟》 中间两联艺术手法 李商隐《锦瑟》一篇,宋本《李义山诗集》列为卷首,被推为“玉豁压卷之作”j这 首七律意蕴甚为丰富。作者围绕对自己一生遭遇的回顾,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抒写了人生 道路中的坎坷曲折和由此产生的哀怨感伤,痛惜年华流逝而抱负成空,反映出诗人在当 时社会的重重压抑下不得舒展的痛苦和横遭埋没的悲剧命运。 此诗的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 玉生烟”不仅是全诗情感内容的重心所在,也是全诗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教 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教材都把这四句诗主要的写作特点概括为用典、象征、 比喻三法兼用并举,笔者以为不妥,故结合读书心得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说“用典”。这“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文本模 式。”(《现代汉语修辞学》第49页,吴礼权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商隐是唐代 用典最多的诗人,无论事典、语典,甚至某些神话传说,他都能随心所欲地用于诗中。 毫无疑问,《锦瑟》一诗中间两联的写作大量地使用了典故_‘‘庄生晓梦迷蝴蝶”见于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望帝春心托杜鹃”用的是望帝的典故:据传 望帝为古代蜀国君主,名杜宇,死后魂魄不散,化为杜鹃鸟,每当春季,哀鸣不已,其 声凄楚动人;“沧海月明珠有泪”见于《大戴礼记》:“蚌蛤龟珠,与月盛虚”;“蓝田日暖 玉生烟”见于唐司空图《与极浦谈诗书》,《与》中引戴书伦语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所以,谈到《锦瑟》一诗中间两联的写作, “用典”是最明显最确定也是最基本的手法,对其他手法的论述——或象征或比喻——都 是建立在“用典”的基础上的。 接下来谈“象征”。 《锦瑟》的中间四旬倒底有没有用象征呢?我们不妨把《锦瑟》 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一个比较。 众所周知,辛弃疾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也是善用典故。作为南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 词人,辛弃疾喜欢把大量的典故融入词中,以用典的手法来托古喻今。如他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即融入了众多典故:“遥岑远目”化用了韩愈《城南联句》的“遥岑出寸 碧,远目增双明”;“玉簪螺髻”用了韩愈《送桂州严大夫》的“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和皮日休《缥缈峰》的“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栏干拍遍”用的是北宋刘概的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了晋朝人张翰的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见于《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 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桓温的旧事。 同为使用典故,可是与李商隐《锦瑟》不同的是,我们讨论辛弃疾这首词的特色, 只会说到“用典”而不会去谈“象征”,这是为什么呢?仔细研读之后不难发现,原因就在 于二者的效果不同——辛弃疾是“明写”,而李商隐为“暗示”。读辛弃疾的词,虽然典 故的使用在文本意义的表达与读者的接受之间制造了距离,但读者却可以通过对作者所 建构的修辞文本中的典故进行咀嚼、消化后理解其内在的含义。如《水龙吟·登建康赏 心亭》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用张翰的典故来表达自己不愿 弃官归隐的意愿,这是非常明确的,读者可以通过细究典故来把握文本的真实语意内涵、 理解作者的表达真意所在。 而李商隐的《锦瑟》情况则不大相同——正如梁启超先生 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里说过:“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 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 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 的。’L由于整首诗属于“无题”系列,读者即使认真研读了中间四句使用的典故,也 无法确定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只能暗自揣测李商隐的表达真意所在,所以历来对中间 四句的解释歧见纷纭、莫衷一是。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