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docVIP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doc

高中地理中图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第1课时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大气的热状况 课程课型 学习新课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讲述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热状况(前一课时内容)是大气运动的基础,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本课时内容)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物理学知识,而我校学生整体而言,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基础较差,部分物理知识(如力的合成与平衡)还没有学到,这是影响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的最不利因素。但是,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有一定的认知和实践体验,这将有利于本课时教学的顺利开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形成过程 获得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认识大气的保温作用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认识事物是运动、普遍联系的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学方式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同时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和地理学科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法 1.探讨--启发式 2.列表比较法,通过比较掌握大气的成分作用。.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O3:强烈吸收紫外线 CO2和H2O:吸收红外线 但是,对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却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强调:这一过程中只有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大部分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现在我们总结一下: 过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那是为什么呢? 我们刚才学过了,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所以说,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越少,温度越高。 反射作用 反射主体: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 规律: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明显。 散射作用 散射主体: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现象:改变部分太阳辐射的方向 吸收作用 O3:强烈吸收紫外线 CO2和H2O:吸收红外线 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 规律: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成因: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越少 大气 对地 面的 保温 作用 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自己成为一个辐射源。 根据辐射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于红外线部分。同理,大气辐射和人体辐射也是长波辐射。 前面我们学过,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红外线,所以地表放射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吸收,从而提高了大气温度,所以说,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热源。 提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 答案: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并非大家所认为的中午12点。中午12点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但这时的太阳辐射要先传给地面,地面再传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的热量后气温才升高,而这一过程需要将近2小时的时间。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说明了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而不是太阳。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由于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可见,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了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能量,从而对地表起到了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射大气层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升温;但大气对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