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强。留而不去,传舍子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丁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
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麇。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
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
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外邪中人由浅入深具备以上传变过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在四肢上的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也有这种特点。
存在“阴虚血滞,气虚浊流”时,体表之浮络首先容易受阻,病人表现为浅表皮肤、四肢末梢的麻木
或疼痛。经络将人体四肢的皮肉筋骨联络贯通,邪满于体表之浮络,便随经络纵向深入,途经皮肉而至
P
筋骨。四肢皆有粗大经脉通D N初发或病情较轻时,病位多在肢体浅表部位,由于体表之浮络细小,
其中通行之气血亦微少,故行其中,此经脉外联皮肉,内系筋骨,既构成由表及里病邪传变的中枢,又
成为病邪由此及彼横向传变的路径。因此,创立“皮肉脉筋骨局部分型法”辨治DPN具有理论和实际双
重意义。
消渴病及其并发症中医治疗方案研究
李秀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
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
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时期巢元方首先提出体力运动疗法;孙思邈最早强调饮食调治;历代
医家从不同侧面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做了补充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现
代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优势正不断的凸现,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的
重视。
1 中医对消渴病慢性并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先天体质因素;后天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房劳过度:外感邪毒;药石
所伤等有关。其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
则燥热愈甚。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中焦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上灼
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
肾虚三焦同病,由于气虚不能帅血而行,阳虚寒凝血滞,阴虚火旺煎灼津液,均可导致瘀血痰浊的形
成。气阴双亏,痰浊瘀血痹阻脉络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消渴病兼证)发生的病理基础…。消渴日久,肝肾阴
虚,精血不能上承于目,目无所养,可导致雀盲、内障、甚至失明(糖尿病眼病)。痰瘀阻滞,心脉失养,出现胸
痹、心痛、心阳暴脱等证(糖尿病心血管病)。瘀血痹阻四肢,经络不通则见肢体不温,麻木不仁(糖尿病周围
神经病变)。血瘀口久,郁而化热,热毒内壅而成脱疽(糖尿病足)。肾阴不足,阴损及阳,脾肾阳衰,水湿泛滥,
成为水肿(糖尿病肾病)。
2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以滋肾、润肺、清胃为基础l如,结合临床表现特点拟定六种治法:
2.1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基本方:石膏,生地,沙参各309,知母,花粉,天冬,麦冬各159。上消病在肺,表现为烦渴,多饮,口舌
燥,尿频量多,舌尖边红、苔薄黄等。由于上焦炽热,肺灼伤津而立此法。
2.2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基本方:石膏,生地各309,知母,黄芩,栀子,麦冬,牛膝各129,石斛109。中消病在胃,其主症为多食善
356
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当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为治则。
2.3滋阴补肾,生津清热
频量少,尿如膏脂或尿甜,口干舌燥或渴而多饮,五心烦热,头昏气乏,腰膝软,脉沉细而数,宜用滋
阴补肾,生津清热之法。
2.4益气固肾,酸甘化阴
用于气阴两伤,肾阴亏损,气不能化阴者。表现有气促,面色白,乏力,口渴欲饮,善食易饥,小便频
而量多,大便秘结,下肢软,肌肉刺痛,脉象缓、细、数,舌红苔少薄燥者。
2.5滋补肝肾,活血化瘀
病程较长而损及多脏者,主要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及进行性消瘦,面色诲暗,腰腿软,舌暗红、苔白,
脉细涩等症。
2.6健脾益气,温阳化浊
见面目虚浮,气促乏力,腹胀满,肢体虚冷,轻度浮肿,不思饮食,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胖、苔
白脉缓无力者。在治疗上,还应强调健脾益气、温阳化浊的配合,才能收效。
3糖尿病并发症(消渴病兼证)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