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我国图书装帧艺术观念的变革
论文关键词:图书装帧整体设计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的书籍装帧艺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近百年来却落后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除了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外,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书籍设计概念的转变。把传统的“仅仅为图书做一个外包装”的概念转到强调编辑、编排理性化,视之为一种立体的、整体的造型艺术上来,我国的图书装帧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装帧艺术同样也面临着新时代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当今的书店里,装帖精致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是,冷眼相观,大多数还是脱离不了仅仅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俗套。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中国书籍艺术悠久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和领悟外国现代装帧的精髓,改变装帧只是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观念,树立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设计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装帧整体落后的局面。
一、汲取我国传统装帧艺术丰厚的营养
装帧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所赞叹。日本、韩国、印度、缅甸、新加坡诸国都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西方人也同样从东方艺术中汲取精华,融会到西方艺术之中。
早在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到了唐代,雕版印刷已被广泛应用,它和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相结合,使古代众多文献得以大量刊印,为我国的文化积累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书籍的木版插图艺术空前繁荣,达到了顶峰。可以说,从东汉的造纸到唐宋的雕版、活字印刷再到明清的木版插图,就是一部我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史,形成了线装、竖排的基本模式。现在看来,这种基本模式是在当时印刷材料和印刷技术的限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美观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随着近代印刷术传人我国,到光绪末年,石印、铅印技术已很流行,书籍装帧开始打破了传统的古籍形式,但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书籍出版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它初期的出版物仍没有脱离线装的古书形式,只是在书衣上舍去书名签条,改排铅字,或用书法题写书名而已。到20世纪初,有些书的封面才开始装饰花边和框线,封面纸变换了不同的颜色,并有人尝试绘制彩色图画装饰封面。20世纪30年代,鲁迅把日本的书籍装帧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我国。以上种种,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但是,总的说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并没有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而形成新局面。
当时的出版行业内部,把几乎是相互割裂的工作程序和各自独立的分工方式看做是天经地义的规则:编着者提供内容,编辑加工文稿,设计者担当包装,印刷厂负责印制,一本书就这样完成了。是的,我们应记住用针笔在铜版纸上画墨稿,用一把尺子、一个圆规去寻找结构,甚至用尺子和钢笔小心翼翼地手写美术字的辛苦,它至少培养了我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但我们的思维在相当局限的范围内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方面是僵化刻板的劳动分工体制,一方面是传统工艺的缓慢速度,使设计者很难涉及纸和印刷质量的要求,所以也就无法孕育出理想的、美观实用的、趣味无穷的文化生命体。这就使我们过去的装帧艺术作品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二、电脑特技的广泛普及和盲目运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炽热的电脑普及的时代,装帧艺术家们放下手中枯燥的墨稿制作,将创作手段早已放到鼠标和键盘上了。带着一种兴奋,一种狂喜,电脑的出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它的准确、快速是手工制作难以达到的。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现代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艺术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发展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