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理论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创作理论》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意识流下的背叛——论谢英俊的身份:建筑师?农民工? 学 院:建筑学院 专 业 名 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班 级:2010级建研1班 研究生姓名:古云峰 学号二零一零年十二月 意识流下的背叛 ——论谢英俊的身份:建筑师?农民工? 摘要:本文通过谢英俊在灾后所做的建筑项目,分析其设计的初衷和过程,指出谢英俊另类的建筑设计思路。同时通过他和记者之间的谈话,找出其建筑思考背后的哲学基础,从建筑观到人生观再到价值观,分别进行分析并最终指出了哈贝姆斯提倡的“沟通意识“对谢英俊深刻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对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以来的建筑体系予以了抨击。 关键字:建筑 灾后重建 个人意志 沟通意识 前言 1999年,谢英俊45岁,台湾发生了著名的“921”大地震。作为淡江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执业建筑师,谢英俊应邀前往灾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在此之前,谢英俊的建筑师履历和其它建筑师并无大的不同,设计最多的是电子工厂的厂房,也有几个城市建筑让他获得了名气。机缘巧合,正是帮灾民重建家园带给了谢英俊走出一条与众不同之路的机会。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4   专业:建筑师   国籍:中国   毕业院校:淡江大学建筑系   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毕业   2002年获第三届远东杰出建筑设计佳作奖 2004年入围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抗震、保暖、隔热,是建筑最基本的要求,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虽然没有刻意的去保留原有的建筑文化,但却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和气候。可以说是在现代建筑的这个层面回答了如何对传统进行呼应。钢结构的暴露显示了建筑的稳定性,木板外墙面是当地已经习惯的材料,形式非常简单,没有去深究比例,尺度或者一些僵硬的法则,自然而然的生成。从适用这个角度来说,无疑建筑师是成功的,即使它难以被冠以抽象的概念,或者拗口的理论。从当地建筑的使用者了解到,他们对这些建筑表现出了很大的认可度。 杨柳村灾后重建房屋 其在大陆的代表作品是杨柳村在5·12地震后的重建房屋。   杨柳村位于阿坝州茂县太平乡,居民们的房屋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严重,面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安全隐患。当地政府决定将杨柳村整村迁址重建,并与“马尔康爱心援建行动组”一起,给新杨柳村提供了一套智能化、标准化的灾后重建建筑设计与施工指导方案。杨柳村依照该方案,采用轻质钢材作为房屋骨架,房屋的抗震性优于传统的砖混结构住房,村民通过说明图示就可完成房屋框架的装配。村民们还利用当地常见的竹、草、泥等“绿色建材”作为辅助材料,建材成本大大降低,并最大限度实现了环保。在形式上利用当地材料形成了符合当地特色也适应当地气候的建筑样式。通过将房屋的建造的权利还给当地群众,使作为中间环节的施工方没有介入也就减少了建筑成本。 从这套房屋可以看出,谢英俊非常尊重当地的环境和文化,并且切实的考虑着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当前生活条件,没有特别出众的造型,没有刻意玩弄虚实空间,也没有多么深刻的意念理论,但其为使用者诚挚的考虑却让其建筑深深的扎根在当地深厚的土壤里。 分析: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大致看出来谢英俊拥有现代建筑师不拥有也不屑拥有的精神品质——那就是对建筑背后的故事诚挚的思考——包括建筑的本质和使用者的生活。 我记得在南方周末的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他们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在去往山上工地的路上,谢英俊问记者:你说,站在今天,我们应该选择黑格尔,还是哈贝姆斯?记者一时语塞。注:黑格尔强调个人意志,哈贝姆斯强调沟通意识。也正是这个问题,开始了我对谢英俊从建筑到理想的彻底思考。 我想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剖析他: 建筑观——这是我出发的地方 人生观——这是我经过的地方 价值观——这是我停留的地方 谢英俊的建筑观——只关注建筑本身 无所谓材料:谢英俊在选材上没有过多要求,只要是当地能找到的砖,石,木,草,土,藤条或者高技术材料,他都愿意尝试 无所谓形式:他曾对记者说,“建筑是拿来住的,简单就好,能用就好”。从结构到定型的设计方法使他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形式的问题。 无所谓概念:不同于学院派的做法,也不同于市场上的主流意识——建筑要先立意,设计之前要有概念。谢英俊总是从当地环境出发,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对于他而言,建筑只是一个建造的结果而已。 无所谓流派:因为建造方式的特别,有人认为他挑战了“建筑乃至社会的主流意识与文化定向”,说“你是后现代哎!”谢英俊回答:“我不是后现代”,因为我从来没有现代过。他把自己的工作室定名为“第三工作室”,寓意就是指“非现代非传统” 无所谓建筑师:在设计上,他尽量弱化自己的思想而更多的去关注建筑本身和使用者的使用。每一次建房,他都发动当地群众一起来

文档评论(0)

ww900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