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概论 教学课件 作者 李润东可欣 主编 第一章 绪论.pptVIP

能源与环境概论 教学课件 作者 李润东可欣 主编 第一章 绪论.ppt

  1. 1、本文档共1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尚辅网 尚辅网 尚辅网 2.)酸雨蔓延(酸沉降) 指pH5.6的降水。广义的酸雨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 干沉降包括各种酸性气体、酸性气溶胶和酸性颗粒; 湿沉降包括酸性雨、酸性雾、酸性露、酸性雪、酸性霜等。 排入大气中的酸性物质(SOx、NOx)被氧化后与雨滴作用,或在雨滴形成过程中同时被吸收与氧化;雨滴降落(冲刷)过程中把酸性物质一起冲刷下来。 酸雨的形成: 本部分内容将在第三章化石能源一章展开讲解。 尚辅网 (3.)臭氧层破坏 [氯氟烃类、N2O的作用使 O3?] 臭氧层 臭氧是有毒、有刺激味的气体,在对流层中含量较少。 其中距地表25公里附近高空臭氧的浓度最大,称为臭氧层。 臭氧层:处于平流层(平流层离地面15-50km) 尚辅网 (3.)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可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99%。 【破坏原因】: 主要是排放到大气中的氯氟烃类(氟里昂)易被氧化,使O3失氧;N2O也有类似作用。 高度20km: O2+hv →O+O 臭氧(Ozone,O3):氧的同素异形体,鱼腥味、淡蓝色。 O2+O+M →O3+M 高度20km: NO2+hv →NO+O O3+hv →O2+O O3+O→O2+O2 尚辅网 (3.)臭氧层破坏 1985年,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有减少的现象,尤其是每年十月更是明显,臭氧浓度只有正常浓度的四分之一左右。 尚辅网 (3.)臭氧层破坏 破坏臭氧层的元凶 主要是氟氯碳化物,简称CFCs,它被大量使用于喷雾推进剂和冷媒等。 CFCs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光解释放出具有催化活性的原子态氯,而O3会产生激发态氧原子(O),如果(O)遇到具有催化活性的基团、原子或分子,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而被消耗掉。因而减少了臭氧量,形成「臭氧洞」。 这种反应活化能很小,反应快速,可循环反应多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万个O3 。 Cl+O3→ClO+O2, ClO+O→Cl+O2 臭氧减少后,紫外线照射到地表的量会增加,危及地表生物的生存。 氯氟烃 (氟利昂)、哈龙、氮氧化物N2O、四氯化碳、甲烷 尚辅网 (3.)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的保护 1987年签订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各国同意在1995年全面禁止使用CFCs。 为了减少氟氯碳化物对臭氧层的伤害,化学家合成两类氟氯碳化物的替代品,一为不含氯的氢氟碳化物,另一为易被破坏的氢氟氯碳化物。 虽然如此,但是要让臭氧层恢复原有浓度,科学家估计仍要半世纪之久。 尚辅网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 1930’s以来,人工化学品急剧增长,现已达1000万种以上,有10余万种进入环境。 自60-70年代,在南极和北极开始检测到了DDT、PCBs等POPs类有毒污染物。 目前POPs污染已遍及全球,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成为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尚辅网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 例1:滴滴涕, DDT, (ClC6H4)2CH(CCl3) 尚辅网 滴滴涕的发明, 生产, 使用与禁止 1874年 奧地利化学系大学生蔡德勒合成了DDT, 但当时仍未发现其用途 1939年 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发现DDT可迅速杀死蚊子, 虫子和农作物害虫, 并比其他杀虫剂安全, 因此获得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944年 盟军在那不勒斯用DDT成功阻止一场斑疹伤害的爆发; 据WHO统计, 20世纪上半叶DDT的使用前后拯救了大约2500万人的生命 1960年代 科学家发现DDT在环境中极难降解, 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 甚至在南极企鹅血液中也检出DDT; 据估计, DDT在生物体内代谢半衰期为8年 发现鸟类体内含DDT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 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极的食肉鸟, 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几乎因此灭绝 研究表明DDT对哺乳动物低毒, 但对鱼类高毒 1970年代 多数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生产和使用DDT 近年来 机体对DDT的积累是可逆的, 例如禁用DDT后美国密歇根湖鱼体内的DDT含量至今已减少90% 部分地区DDT已重新用于疟疾防疫, 但是用量及地点都受到严格限制 (例如室內使用DDT的环境影响较低)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 尚辅网 例2:多氯联苯, PCB, C12HnCl(10-n)(0≦n≦9)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 尚辅网 多氯联苯的发明, 生产, 使用与禁止 1881年 德国人H·施米特和G·舒尔茨首次合成PCB 1929年 美国开始工业生产PCB 混合物 (Arochlor等) 1929-1970年代 北美商业广泛使用, 用于电气设备绝缘, 热交换机, 水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