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成果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海洋大学成果汇编 国家级奖励成果 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和推广应用 课题来源:加拿大IDRC资助项目,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 工作起止时间:1982年至2004年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水产大学, 主要完成者(本校):李思发,蔡完其,赵金良,邹曙明 获奖情况: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容简介 团头鲂是我国特产淡水鱼类, 重要养殖对象。本研究是1982-1985年考种研究基础上, 选择湖北淤泥湖群体为奠基群体,在数量遗传理论指导下,系统选育与生物技术高度集成, 每代从鱼苗到亲鱼三年间实施累计选择率为万分之三至四的高强度选择,严格监控长期选育过程可能产生的近交危害,再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予以稳定,经15年选育成功的良种。其特点是:(1)生长速度比原种提高30%;(2)体型好,肉厚, 鳞被珠光闪亮;(3)纯度高,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度93.5%;(4)以草为主食,病害少,用药少,附合绿色食品要求。是国内外草食性鱼类首例选育良种。 2000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选育良种(GS-01-001-2000),农业部公告推广。国家已建成以团头鲂“浦江1号”为主导产品的国家级良种场三处。年生产能力达鱼苗4亿尾,鱼种5000万尾。已推广应用到全国20多省市。我国团头鲂养殖年产量稳定在55万吨左右,其中“浦江1号”约占1/2,一年可增加产值10亿元。 北太平洋鱿鱼资源开发利用及渔情信息应用服务系统 任务来源:科技部,农业部 工作起止时间:1992年11月至2004年12月 主要研究人员:陈新军, 王尧耕 获奖情况:2008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容简介 项目通过对西北太平洋鱿鱼渔场进行的多次调查,研究掌握了西北太平洋鱿鱼的渔汛特性、渔场形成机制和资源分布状况,首次开拓性地成功开发了北太平洋海域的鱿钓渔场,并使之成为我国远洋鱿钓渔船从事大规模商业性生产的重要作业海域。掌握了西北太平洋柔鱼产卵场和索饵场表温对鱿鱼资源补充量和渔汛迟早的影响机理,揭示了黑潮和亲潮及其空间配置左右着鱿鱼渔场形成的规律,建立了相应的渔情预测模型。首次评估了165°E以西海域鱿鱼捕捞群体的汛初资源量为199~704×106尾,最大可持续产量在8~10万吨,判断现有北太平洋鱿钓属可持续利用渔业。开发了渔场现场环境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系统,利用自主研制的船用数据仪,实现了渔场海洋环境信息、船位动态信息自动采集,温盐精度分别达到0.1℃和为0.1;利用自主研发的INTERSAT通信卫星专用控制软件,在小型渔船上实现了高质量的船基大数据量(600M/天)自动传输。研发了渔场环境遥感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与产品制作系统和北太平洋鱿鱼生产指挥决策辅助系统,实现了海况产品的自动制作、远洋渔业生产信息的实时获取和远洋渔船的动态管理,海况产品发布频率为每周1-2次,表温误差小于0.8℃。自主开发了北太平洋鱿鱼渔情速预报系统,实现了鱿鱼中心渔场智能预报,每周发布1次,可信度达到70%。应用系统集成技术,首次建成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远洋渔业信息服务系统,成功地实现了该系统的分布式业务化运行与推广应用。 获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论文81篇,其中SCI和EI收录14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4名。 项目研究成果已为近30家远洋渔业企业和管理部门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远洋产业的科技进步,确立了我国在北太平洋鱿鱼渔业的10-13万吨的资源利用地位,增强了我国的公海与渔业权益竞争力。据统计,1994~2007年,已累计捕获鱿鱼132.85万吨,产值100多亿元,利润10多亿元;近3年节支增收约3.8亿元。 香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的选育 任务来源: 工作起止时间: 主要研究人员:潘迎捷、林芳灿、陈俏彪、李明焱、谭琦、陈明杰、王卓仁、吴克甸、吴学谦、闵家顺、汪昭月、叶长文 协作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浙江省武义真菌研究所 获奖情况: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容简介 本项目属食用真菌领域。根据选育优质高产香菇菌种的育种目标,共选育出9个具有适合不同栽培模式和不同环境条件的香菇菌种,其中有耐高温品种武香1号,秋冬菇品种26、66、Cr02、申香8号、申香10号,低温品种9015、庆科20、241-4,菌种已辐射到全国香菇主产区,覆盖率超过50%以上,十年累积推广100亿袋,产值达到250亿元,尤其在提高香菇质量和增加菇农收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菌种在产量质量和适应性中表现出的优势已全面超过日本同类菌种。本项目自主建立的育种技术体系正在成为国际香菇育种的主导技术,本项目整合了我国5个香菇育种单位的技术优

文档评论(0)

sdfgr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