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文学习中的哲学.ppt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文学习中的哲学.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文学习中的哲学.ppt

1)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3)细微苟不慎,堤溃自蚁穴。 以上诗句皆体现了“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古人一向是强调量之积累的重要性,无论是学习生活,都须踏踏实实走,总有一天,成功近在咫尺:相反,小错误亦不可忽视,它的积累将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果。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福与祸乃一对矛盾,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转化的特性,矛盾间存在由此达彼的桥梁,存在相互转化的趋势,从而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这一哲理在智慧的古人诗句中体现得是淋漓尽致啊!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柳相发挥。 3)云为山态度,水借月精神。 无论是事物内部(叶与花),还是事物间(桃李与垂柳;云与山;水与月)都是普遍联系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 2)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尤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物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水向东流,花落化泥,今是而昨非”无不体现“运动是物体的根本属性”,而这也教育我们要着眼于明天,而不是一味懊悔过去。 1)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诗中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醉貌”,“草色”皆为现象,但“虽红不是春”,“遥看近却无”,其本质却并非如此,现象只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认识事物的“第一印象”。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它的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就是说,时间总是沿过去,现在,将来一个方向流逝的,生生不息,去而不返。若时间停滞,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魏征之《谏太宗十思疏》要求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分寸”,把握“界限”,避免发生“过度”的错误。 1)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只是运动过程中一定范围内的稳定及平衡状态。运动和静止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静只有动,动中有静。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这虽然告诉我们不可因外界因素影响自己清白高尚的情操,但其刚烈,清白的一生为后人所敬仰,屈大夫的外因是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古人读书之三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它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知之肤浅到深刻体会的过程”。这一点,你能体会到吗? * *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文学习中的哲学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