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企业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的研究.docVIP

中国汽车企业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汽车企业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的研究.doc

学号:1100192363047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汽车企业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的研究 院(系)名 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名 称 :工商管理 学 生 姓 名 :郑普亚 指 导 教 师 : 二○一二年十一月 目 录 开题报告……………………………………………………………………… …(3) 内容摘要………………………………………………………………………… (6) Abstract………………………………………………………………………… (7) 一、引 言…………………………………………………………………………(8) (一)我国汽车产业的知识吸收………………………………………………(8) (二)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的研究……………………………………………(8) 二、企业知识吸收活动……………………………………………………………(9) 三、影响知识吸收的因素…………………………………………………………(9) (一)企业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 (9) (二)组织学习机制……………………………………………………… (10) (三)组织交流体系……………………………………………………… (10) (四)研发投入………………………………………………………………(11) 四、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11) 五、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2) (一)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12)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13) 1. 资源投入能力…………………………………………………… (13) 2. 创新管理能力…………………………………………………… (14) 3. 创新产出能力研发产出能力…………………………………… (14) 4. 创新研发能力创新的观念……………………………………… (15) 六、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15) 参考文献…………………………………………………………………………(16) 开 题 报 告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长足发展,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业内外共识。党的十七大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自主产业和战略产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结合我国汽车企业现状,分析制约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主要因素,为提升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思路 ? ? 近些年来,中外合资企业是否具有自主创新动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一直备受争议。应该看到,中外合资企业在推动零部件的国产化改造和本土化开发上做了不小的努力。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跨国公司开始将研发的重点放在对产品的适应性改造为主的本土开发上,并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目前大众、丰田、福特、日产都已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零部件领域的国际著名汽车公司也加快了在华建立研发机构的步伐。外资公司在中国从只重视市场开拓到愿意在中国本土开展技术研发,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本土化的适应性开发能力是合资企业的最大成果,中国汽车企业的确在技术能力上获得了提高。合资企业为中方企业积累了一批具有相当研发能力的技术设备,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汽车制造设计人才,为今后进行自主研发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合资过程中,由于跨国公司将投资中国建厂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合资企业的创新决策也必须符合其整体的战略考虑,技术平台的建立和技术路径的选择更多的是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技术来源被跨国公司所垄断,使得中方企业在创新中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从而也失去了创新主体的地位。倒是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合资企业的外方不得不考虑做一些适应性的本土化设计,增加了中方企业参与创新的可能性。跨国公司对中方企业自主创新的限制一直存在。从跨国公司对合资企业的技术控制来看,跨国汽车公司主要通过技术转让、掌握技术标准、设定研发分工、选择合作伙伴等方式对中方企业实施技术控制。合资企业的技术来源只能是跨国汽车公司,中方企业很难进行以我为主的技术创新活动,对技术开发缺乏自主权和支配权。由于核心技术往往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公开的市场价格可以参照,中方企业对创新产权的掌握只能通过支付高额技术转让费取得,跨国汽车公司还按销售数量收取固定比例的销售提成费、品牌使用费以及外国专家服务费等高额费用。对于进入合资企业配套的中方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