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是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题型之一。它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然后由学生说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研究该课题的方法等。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评判方法采用分层次、采意式。 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 解答时应首先确立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客观史实为依据,结合材料得出结论。观点一定是客观的、理性的。答案要有层次性,要有史实依据。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及各地的模拟试题看,开放型试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下面笔者针对不同的类型分别给出解题对策: 1.情景开放型。这类试题一般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表格,让同学们通过识图或分析表格、材料完成相关问题。解答时需要利用一些原理和史学常识解答。 2.角色体验型。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充当历史当事人,进行角色体验。这种开放题,较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创新意识和情感体验品质等。注意解答时根据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整理。 3.仿写型,即给出一份样本,要求学生仿照样本的内容,根据列出的条件完成测试的题型。如:参照范例,分别在“抗争篇”和“新生篇”中填写一个发生在北京的历史事件,条目自定,简介在60字以内。 屈辱篇 条目:火烧圆明园 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大损失。 新生篇 条目: 简介:抗争篇 条目: 简介: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上例的简介中包括了以下几点: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地点——北京圆明园; 人物——英法联军;事件 ——洗劫并焚毁了北京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评价——这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大损失。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先认真分析样本的内容,然后选取自己熟悉的内容。 4.多种评价型,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示例1】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 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 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 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 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 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日)《东史郎日记》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搞杀人比赛 枪杀中国俘虏 活埋中国平民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定论?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结合中日关系发展史,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解析 第(1)问阅读材料进行判断。第(2)问要从传闻(口述)历史的可信程度、田中正明这种言论的实质目的及其影响进行评价。第(3)问要从不同说法的实质来分析说明原因及其历史结论。 第(4)问从史料的论证程度分析判断,分析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综合得出认识,可以进行思维发挥。 答案 (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