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4卷 汪世华等:真菌木聚糖酶稳定性的研究 183
高氮基质进行营养生长。
3.2本研究对白灵侧耳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比试验,采用了典型碳源、氮源不同对应浓度的交互试验方
法.消除了该项试验中多数人采用固定碳源或氮源用量方法处理闻碳、氮索总浓度的变化对试验结果的影
响.因此,我们认为本方法较为合理、可靠,试验结果统计分析规律性强,并且根据试验筛选出的营养生长
最适碳氮比,推算出适宜碳源和氮源的用量,与大部分食用真菌菌种生产培养基中碳、氮源的常规用量基
本吻合。进一步验证了本试验方法的可靠性。
33本研究未涉及适宜碳、氮源在生产用菌种培养基中的最佳用量或碳、氮素最佳总浓度。有待于深入试验。
-3.4本试验仅用一个自灵侧耳菌株作为试验对象。该菌株与其它不同来源的白灵侧耳菌种,是否有差异,
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f1】黄年来等.18种珍稀美味食用茵栽培[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7.
【2】陈文良.白灵菇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明.食用菌,2000,3:40.
【璃志远.于淑芳。曲玲.阿魏侧耳菌丝生长对碳、氮营养需求的研究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2,33(4):418021.
【4】宫志远.于淑芳。曲玲.营养和环境条件对杏鲍菇茵丝生长的影响田.食用菌学报,2002.9(3):13.-17.
AND THE
STUDYONCARBONNITROGEN FOR MYCELIAGROWTHOF
REQ嘞MENT
PLEURor【搭NE职oDENS珞
WAN SHANG HUANGChun-Yan‘ZHANGSUNShu-Kai2YURen-E2
Lu-Zhan91 Hong-Ta01 Bo--SongI
ProtectionResearchInstituteo.1 0f
(Plant Shandon?;AcademyAgr/cu/tum/Sc/encedinan。250100;2Yantal
懈umJr缸.ExtensionCenter,MouplnShandong,264100) Mouplng
真菌木聚糖酶稳定性的研究
汪世华lo连茴乡1
(1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福州350002)
擒要:来源于真菌(黑曲霉)的木聚糖酶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木聚糖酶对pH和金属离子的稳定性好。
关镶词:木聚糖酶pH金属离子稳定性
木聚糖酶水解木聚糖主干链内部B—l’4一木糖苷键。产生低聚糖或带有侧枝的寡聚糖。该酶不仅在食
品、饲料、纺织、能源工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在农作物残渣的利用,特别是在纸浆造纸工业中用
子纸浆漂白。降低后续漂白工序的化学药剂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方面嘲。本文报导来源于真菌(黑
曲霉)的木聚糖酶的稳定性研究结果。
1材料和方法
供试酶液来源于黑曲霉发酵产物,本室提供。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参照DNS法M。
2结果与分析
2.1酶热稳定性
酶的热稳定性试验表明(图1),在60℃下保温30rain,酶活基本无损失,90mtn剩余酶活性为70%。
70℃下保温30
min,剩余酶活性为30%,保温90min,酶活性基本上丧失。
2.2酶的pH稳定性
纯化的木聚糖酶于55℃在一系列不同pH值的缓冲液中处理30min后测定酶活性,结果表明(图2),
在pH4.0-8.0较稳定,剩余酶活性保持在78%以上,在pH3时,仍有60%的酶活性。说明此酶具有较好的
pH稳定性。
通信作者:汪世华(1976一),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Email:wshyyl唤dna.com。
184 茵物学报 24卷.
1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