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生活转向中的传媒因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审美生活转向中的传媒因素   摘要:传媒技术对艺术的介入和渗透丰富了艺术样式和艺术表现的手段,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纯艺术象牙塔的根基,打破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中的等级限制和垄断,搅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野和格局,填平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鸿沟。它拓展了审美文化的界域和范围,使得审美具有了大众消费的平民性、民主性,面向广阔的日常生日敞开。传媒及其意识形态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审美生活转向的进程。   关键词:审美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传媒   在今天,“美”的事物肆无忌惮地充斥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层面获得了丰富的表述形式,从典雅悠闲的商业步行街到洁净舒适的购物中心、从妖艳多姿的服装模特到炫目迷人的电视广告,从五光十色的展销会场到精致秀美的家居装饰,从每一天的衣食住行到整个的生活方式,“美”占据了一切生活领域,直至武装到了我们的牙齿(我们在街上看到的牙科门诊广告通常是——美丽,从“齿”开始)。美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春天。审美作为社会现象从未像今天这样凸显在我们面前。我们得自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从未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不断震惊于生活中各种新鲜形象的冲击。我们仿若生活在赫胥黎为我们描述的那个“美丽新世界”。这个世界是暧昧的,我们沉浸其中,变得忘乎所以。   在平常而又广泛的日常生活层面,我们正日益见证着美学家为我们所展望的“美是生活”的迷人场景,它构成了当代审美文化变迁中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审美生活转向——审美活动已经由缨斯的宫殿转移至普通的日常生活领域。它所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日常生活的周遭已经为审美的光晕和气息弥漫和笼罩。“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和时尚随处可见。它们从个人的外表延伸到城市和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没有一块街砖,没有一柄门把手,的确没有哪个公共广场,逃过了这场审美化的蔓延……毫无疑问,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美学的勃兴。它从个人风格、都市规划和经济一直延伸到理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1]3-4;91。这就是西方社会正经历的这场深刻的审美化过程,它不再仅仅流于浅表,而是波及更深的层次。在“对现实的当代型塑上”,审美化意味着美、漂亮和时尚的风行;在广告和自我设计中,它意味着筹划和生活时尚化的进展等;而在“对现实的当代理解上”,现实对于我们来说成为一种建构。在这种建构中,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1]11生活世界的审美化在鲍德里亚那里也获得了呼应。在他看来,在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仿真世界中,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现实,它进入了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因而一切事物,即使是日常事务或者平庸的现实,都可归于艺术之记号下,从而都可以成为审美的。虚饰成了现实的核心,所以艺术就无处不在。“今天是平凡普通的整体性现实——政治的、社会的、历史和经济的——从现在起,已经结合进了超现实主义的仿真维度。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已为现实的审美光晕所笼罩,现实本身已完全为一种与自己的结构无法分离的审美所浸润”[2]99-100。   审美生活转向是一个深刻的体现于生产过程与现实建构过程的巨大的社会—文化变迁。这一变迁过程显然是经过媒介而发生的。在对艺术与生活边界的摧毁中,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构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曾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所带来的技术成果导致了古典艺术样式的必然消亡:“《伊里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随着印刷机的出现,歌谣、传说和诗神缨斯岂不是必然要绝迹,然而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3]113印刷机的发明成了古希腊文艺样式消亡的“罪魁恶首”。早在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就天才般地预见了“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他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复杂的历史联系和互动关系。机械复制“把原型的摹本置入原型本身无法到达的境地,为原型创造了便于大家欣赏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获得是以远离日常生活的“氛围”的消逝为代价的。这样的过程动摇了传统,本真性的判断标准崩溃了,艺术品的展示价值代替了基于礼仪的膜拜价值。作为技术革新最强有力的代理,电影不断将其他领域纳入自己的范围,以铲除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价值来显示自己破坏性的一面:“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都将拍成电影……所有的传奇、所有的神话和所有的传说……甚至所有的宗教……都等待在银幕上的复活,英雄们已挤在门前”[4]263-264。英雄们当然没有等太久。“电力媒介的出现立即把艺术从囚衣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也创造了保罗·克里、毕加索、布拉克、爱森斯坦、麦思克兄弟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