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园林艺术鉴赏.ppt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特征 一、风格特征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师法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融于自然) 诗画的情趣; 意境的涵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在造园艺术上“师法自然”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园林中山水相依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洞、坡、涧各景观要素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实际。二是每个山水景观要素的形象要合乎自然形态。如假山峰峦的石料叠砌应模仿天然岩石纹脉,尽量减少人工的痕迹。水池岸线常作自然曲折,高低起伏。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 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 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静明园、静宜园、颐和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多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 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古树名木 1600 余株。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此特点也称为: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主要是用建筑、山体、植物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有限空间的局限性,构景无限,融于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漏窗的运用,使景观视觉通透,在空间上隔而不绝、互相渗透。 3、诗画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即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如: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 与“沧浪”之说暗合 4、意

文档评论(0)

ww900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