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极格罗夫山地质特征冈瓦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质特征冈瓦纳 最终缝合带的新证据* 刘小汉赵越刘晓春俞良军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北京100029;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中国科学( D 辑) SCIENCE IN CHINA ( Series D )第32 卷第6 期2002 年6 月 摘要格罗夫山主要出露高角闪-麻粒岩相深变质岩, 包括长英质麻粒岩和花岗质片麻岩镁铁质麻粒岩透镜体紫苏花岗岩后造山期的片麻状花岗岩及造山期后细晶岩脉. 岩石化学特征显示紫苏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和花岗岩属铝质A 型深成岩系列,而长英质和镁铁质麻粒岩则来自岛弧洋岛和洋中脊环境的表壳岩系列. 测区以低角度面理构造为主, 局部出现强剪切变形带. 韧性变形可分为3 个阶段: D1与前泛非期的构造事件有关, D2相应于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D3则可能反映泛非期造山作用后期的伸展作用. 变质反应结构多显示为简单的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但镁铁质麻粒岩可鉴别出3 个阶段M1的温压条件为800 , 9.3×105 Pa; M2为800~810 , 6.4×105 Pa;M3 仅650 . 代表性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U-Pb 的离子探针分析显示峰期变质年龄集中于(529 14) Ma, 花岗岩侵位年龄(534 5) Ma, 细晶岩脉年龄(501 7) Ma, 属于泛非期构造热事件. 这些地质新证据显示在东南极内陆存在着一条从普里兹湾格罗夫山到南查尔斯王子山的巨大泛非期造山带, 应当是冈瓦纳最后拼合的缝合带. 关键词 东南极地盾 格罗夫山 泛非构造事件 冈瓦纳古陆 最终拼合 1992 年以前, 科学界一致认为作为东冈瓦纳核心陆块的东南极地盾是由太古宙陆核于新元古代格林维尔期(Grenville aged Orogene)时聚合焊接而形成,而早古生代的泛非运动(Pan-African Orogene)仅表现为局部岩浆活动及浅变质作用[1~9]. 1992 年中国科学家在拉斯曼丘陵(Larsemann Hills)发现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记录[10~13], 并首次提出泛非事件应当是冈瓦纳最终拼合的构造运动[13, 14]. 之后, 各国科学家在普里兹湾地区(Prydz Bay) 吕措霍母湾区(Lützow-Holm Bay) 毛德皇后地(Dronning Maud Land) 南查尔斯王子山(Southern Prince Charles Mts.) 等地陆续发现了泛非事件记录[15~17]. 结合横贯南极山脉(Trans-Antarctic Mountains)的罗斯造山带(Ross Orogenic Belt) 及印度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泛非期构造带的发现与研究[2, 4, 7, 9, 18~22],科学界充分认识到泛非运动对冈瓦纳古陆形成的关键作用, 同时逐渐清理出早于冈瓦纳的另一个超大陆罗迪尼亚古陆的轮廓. 而对于东南极地盾本身来说, 有人又提出当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后, 它作为陆块整体继承至泛非期, 重新组成东冈瓦纳的核心[18~22]. 这一假说的主要依据是环东南极分布的格林维尔构造带(图1(a)),而东西冈瓦纳陆块拼合的边界则是莫桑比克缝合带[21]. 该带从东非与大印度之间向南延伸至东南极, 经吕措霍母湾区与毛德皇后地相连(图1(b)). 按照这个观点, 东南极地盾内部显然不应当出现任何晚于格林维尔期的构造带. 而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泛非构造带的发现, 又使人提出莫桑比克带在吕措霍母湾区分出一个分支构造带的新方案, 即沿海岸带向东经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直至西澳大利亚的勒文杂岩(Leewin Complex)[15~17] (图1(c)). 最近, 科学界向莫桑比克缝合带的含义提出新的挑战, 如Fitzsimon[23]提出东南极地盾并不是稳定陆块, 而是由3 个年龄不同的格林维尔期陆块在泛非期时才拼合而成. 而赵越和刘小汉等 1), 2), 3)基于1998~1999 年首次格罗夫山考察的初步结果, 提出格罗夫山的泛非年代学证据显示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泛非构造带应当向南深入东南极内陆连接格罗夫山, 而不大可能向西跨越北查尔斯王子山与吕措霍母湾连接. 东南极地盾应当是罗迪尼亚古陆彻底裂解之后,在泛非期由完全不同的碎块重新组合拼接而成. 赵越等于2000 年8 月在第31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报告了格罗夫山离子探针锆石U-Pb 泛非期年代学数据之后, Boger 等[24]又宣布在南查尔斯王子山发现了泛非期构造带, 提出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泛非期造山带的确向南深入东南极内陆, 将格林维尔期以来始终完整的东南极地盾至少一分为二(图1(d)). 显然, 查清东南极泛非构造带的展布形式及其与格林维尔带的承接关系, 是解

文档评论(0)

wen0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