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9、清明节的由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5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节的由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书写练习、口头组词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介子推为了晋国的安危,为了百姓的疾苦,宁愿牺牲自己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春秋战国的地图等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时注意的事项)
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学情预设:此时学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浅的、单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却不知如何准确回答的)
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要求:
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①组织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的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可以指导学生用反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③各组代表展示并介绍探究成果。
四、引进课件,补白背景,理解割肉奉君的意义。
①出示春秋战国的地图,简介当时各国征战的历史背景。
②出示一代明君――晋文公的资料,讲述晋文公统一中原,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晋文公流亡的原因,及他做国君时治国的二大策略,认清晋文公使中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现状,明白介子推割肉奉君的动机。
五、再读课文,调动积累,理解“清明”内涵。
六、预习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节传说。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象重耳饥饿难挨的情景。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
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⑤指导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