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荆楚端午习俗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姚伟钧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荆楚地区年节习俗绚丽多彩,特别是荆楚端午习俗更是撩人兴味,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它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又具潜移默化陶冶人类性情的力量,是中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非物质的无形的东西往往比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更加重要,文化产业应该有效地使用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深厚的文化宝库。
关键词:荆楚 端午 非物质文化 保护
一
节日习俗,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和欲求而创造出来的,特别是在荆楚地区,中国许多年节习俗形成并成熟于这一地区,这些年节几经嬗变,一直传延至今。
荆楚地区的年节具有四个特点:(一)数量多。(二)节日形式成熟,构造复杂,每个节日都有一套相应的节日传说、节日饮食、节日礼仪,构成了一个个繁复的节日习俗系统。(三)在每个节日中都可找到一些古老的文化遗存因子。(四)荆楚地区年节中的饮食,最能集中、强烈地反映出荆楚文化的内容和色彩。
荆楚地区年节中的这四个特点,一方面证明它的载体文化是高度发达而成熟的;另一方面证明它自身也是高度成熟的。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两方面成熟的条件,才使得荆楚地区年节习俗如此绚丽多彩,特别是荆楚端午习俗更是撩人兴味,
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仅次于元旦的第二大节日。端午又称“端五”、“重五”、重午、端阳、地腊(道教节庆)、女儿节、浴兰和天中节。除汉族外,长江流域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如彝族、傣族、土家族、纳西族、侗族、布依族等等。
端午节起源很早,其起源和发展与荆楚民俗有密切关系。
在先秦时,人们就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如《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就有这样的事例,其云:“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
司马贞对此也持同感,其索隐中有“五月盖层,令人头秃”的话。《吕氏春秋》中也认为五月是阴与阳、死与生激烈斗争的一个月,其中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所以后世端午节要进行一系列的辟邪、祛疫的活动,这说明构成端午节的一些事象及因子,在先秦时就已存在。
汉代至魏晋是端午节初步形成的阶段,而南北朝至隋唐则是端午节定型化、成熟化的阶段,因为端午节中的许多风俗事象,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端午节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相传粽子始于汉代,是端午节投向水中祭楚人屈原的供品。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所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可见,最早的粽子是用楝叶包裹的。
后来,人们又改用菰叶来包粽子,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又云:“五月五日,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也。”《齐民要术》中又引《风土记》注云:“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荆楚岁时记》亦云:“夏至节日,食粽。”其注云:“按周处《风土记》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此外,《尔雅翼》卷一“亻丕”字注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云:“其菰叶,荆楚俗以夏至日用裹粘米煮烂,二节日所尚,一名粽,一名角黍。”
从以上这些材料中可以反映出,在南朝时,楚地粽子的名称已逐渐代替了角黍,其制作原料也由黍米改为主要用大米了,而且粽子也成为夏至和端午两个节日的节令食品。
事实上,所谓用竹筒贮米和包裹“粽子”,原是巴楚地域稻作民族制作主食的两种古老方法,制筒粽的方法是在新砍的竹筒中贮米注水,置火上烧烤成熟食。制粽子的方法是以楝树叶或菰叶包裹粘米,用线缚紧,投水中煮烂,然后取出剥食。这两种制作主食的方法至今仍为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所沿袭。
竹筒贮米和粽子均是上古代巴楚人的日常食物,本无特殊的纪念意义,后来在魏晋南北朝传承过程中,人们又将吃粽子与祭楚人屈原联系了起来,这样,后世围绕着粽子这一食品,便衍生了一系列有关的食俗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4.7.1 传染病及其预防 课件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共29张PPT).pptx VIP
- 大唐移动5G设备介绍.ppt VIP
- 2024《九阳小家电企业存货管理问题探讨》9500字.docx
-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doc VIP
- 中石油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手册(修订版).doc VIP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ppt VIP
- 外研版(2025) 必修第一册 Unit 2 Exploring English Understanding ideas课件(共29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doc VIP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Happy Holiday 教案(共6课时).docx
- 《-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教学设计.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