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放线菌对大豆双共生系统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pdfVIP

接种放线菌对大豆双共生系统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接种放线菌对大豆双共生系统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pdf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5) 接种放线菌对大豆双共生系统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 王智慧1,杨会青2,崔战利3’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2.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 山西晋城048000;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接种3种放线菌固体菌剂及培养基对大豆双共生系统、生物量和氮磷钾积累、土壤微 生物数量、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放线菌在第4片复叶展开期(V5期)与培养基处理相比对有效瘤 形成、根段从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率、土壤中AMF孢子数影响不明显,结荚始期(R3期)、鼓粒盛期(R6 期)放线菌处理有助于AMF孢子形成,对有效根瘤数、根段AMF侵染率的影响也受其中培养基成分的影响。放 线茵处理在各时期有助于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的增加,各时期的放线菌数量变化趋势与土壤细菌数量的变 化趋势相反,增加的土壤放线菌数量可能抑制土壤中细菌数量的增加,v5期使土壤真菌数量发生一定程度的减 少,R3、R6期真菌数量迅速增加。施用放线菌在R6期对氮的积累有一定促进作用且A5菌株对植株氮积累的作 用最大,只对地上部磷积累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各时期大豆生物量积累的影响较小。对大豆产量的促进作用可能 是由于培养基成分引起的。 关键词:放线菌;大豆;双共生;生物量;土壤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S144;s56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257(2010)05—0086—06 根圈是土壤、植物根系及微生物三者相互作 菌根真菌与土壤微生物混合接种对宿主的生长和 用的微生态系统。大豆可同时与丛枝菌根真菌 营养有积极意义哺J。Ames首次发现把从土壤中分 (AMF)、根瘤菌形成双共生关系。AMF是普遍存 离出的12株放线菌孢子接种到洋葱上,7株显著 在于土壤中的一种共生真菌。对大部分陆生植物 增加了AMF侵染率,4株显著增加了直径大于 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的影响¨j。丛枝菌根(AM) 5斗m的菌丝密度【9J。也有研究表明在某些生境条 能活化和吸收土壤中的矿质营养,提高植物体内 件下,放线菌(Strep幻myces 的养分含量,其形成和发育主要受根际分泌物和 链霉菌)与AMF混合接种还可能抑制植物生长, 微生物等根际因子影响口J,而菌根的形成对根际 同时两者之间会产生拮抗作用¨0|,因而有关根际 微生物群落结构也会产生很大影响La,gJ。根瘤菌 放线菌和AMF的生态学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接 (Rh如obium)是豆科植物重要的共生固氮菌,是微 种放线菌对根瘤菌和AMF二者与豆科植物双共生 生物肥料中最稳定的接种剂。土著微生物的生长 的影响却尚无人涉及,为此本文研究接种放线菌 对根瘤菌定殖有直接作用[5 3。Damir百等人从大豆 对土著AMF、根瘤菌与大豆双共生系统、根际土 试验田中分离出24株放线茵,并把它们分别在播 壤微生物和大豆生长的影响。 种前和播种时接种到灭菌土壤中,发现有一株放 1材料与方法 线菌E8对全部根瘤菌有拮抗作用MJ。Schreven研 究了22株放线菌对三叶草及苜蓿根瘤菌的影响, 1.1供试菌种及准备 发现不少链霉菌属对根瘤菌生长强烈抑制,使细 1.1.1 菌种来源 胞产生分枝变形一J。近年来有些研究结果指出, 从盆栽的v2期大豆根系表面经划线分离获得

文档评论(0)

gacz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