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朱玲.ppt
一、展示目标: 三、教材分析 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例如,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发展、演变的长河中,皇权与相权这一矛盾是以废除宰相制度、强化君主专制为归宿。例如,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这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清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王朝。清初的政治制度在继承明制(汉制),设内阁、置六部的同时,还保留着满洲八旗旗主干政的浓厚色彩。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商讨、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中枢机构,皇权受到很大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康熙帝设南书房分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直至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权才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教学方法 学习历史学科,要善于抓联系,抓比较。例如,明清时期(1368-1840)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而君主专制制度却空前强化,康乾盛世也只是“落日的辉煌”。而这一时期,特别是16世纪以后,在欧美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诞生了几个资本主义法制国家。例如,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可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比较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处的不同。 五、教学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及两对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特征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都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服从于中央。 它形成于秦朝,自形成之日起在制度内部就权力分配问题出现了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五、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教学反思: 本节围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两对矛盾展开,这一矛盾贯穿中央集权制度的始终。 * *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复习课 龙口第一中学A区 朱玲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西汉到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汉朝: 1.汉初,郡国并行制度--- 2.汉武帝的集权: (1)措施: ①建立中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①汉武帝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加强对地方 的控制②实行“推恩令”,王国力量削弱,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③酎金夺爵,削弱列侯力量,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 地方 (2)作用: 积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 消极:权力过于集中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七国之乱 二、唐朝安史之乱后: 设置节度使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四、北宋:宋初强化中央集权 ——解决藩镇问题 1、措施:“兵、权、钱” 三、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 ①军事上:收精兵。设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后来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察。 ③财政上:制钱谷。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作用: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基础(这是解决藩镇割据的根本措施) 2、特点:从军权入手,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影响: 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 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导致三冗两积(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造成北宋中期统治危机。 1、发展历程(演变): 先秦 (世官制或世袭)---- 战国、秦 (军功爵制) ----两汉 (察举制和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评价见下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表现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血缘----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 3、目的:补充官僚队伍,保证官僚队伍素质和水平 。 4、作用: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