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同光体”与晚清士人群体.doc
“同光体”与晚清士人群体——从同光清流到武昌幕府陆 胤(原载《国学研究》第2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350页)光绪二十四(1898)年五月,[1]诗家陈衍与学者沈曾植相遇于武昌张之洞幕府。二人相见恨晚。初投刺,沈曾植即记起曾在琉璃厂买过陈衍的《元诗纪事》,这书大概很投合沈氏研究蒙古史地的兴趣。陈衍则说:“吾于癸未、丙戌间,闻可庄(王仁堪)、苏堪(郑孝胥)颂君诗,相与叹赏,以为同光体之魁杰也。”所谓“同光体”,是陈衍和郑孝胥等对“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的“戏称”。[2]次年(1899)冬,陈衍在赠沈曾植的诗中提到: 往余在京华,郑君过我邸。告言子沈子,诗亦同光体。杂然见赠答,色味若粢醍。……[3] 对“戏目同光体”这一事件的记述,此後陈衍还重複过三次,每次字句都小有出入。[4]大体而言,“同光体”的概念于癸未(1883)、丙戌(1886)间在陈衍、郑孝胥、王仁堪等人之间流传。与後来论同光体者多谈陈三立、郑孝胥不同的是,最初诸人心目中“同光体”的领袖是专精学问而对诗不甚在意的沈曾植。更重要的在于,陈衍是从沈氏与旁人的“赠答”中体悟出“同光体”的“色味”,诗体的背後有士人交游的背景。可见“同光体”最初提出时未必局限于诗学方面,而陈衍在戊戌以後世风日益衰颓之际一再重提“同光”,则隐然有感伤时势、标举风气的意味。 惯用概念往往容易流于汗漫模糊。民国以来文学史家竞言“同光体”,或界定宽泛,将近代桐城诗派也包含在内,[5]或划界太严,使之局限于光、宣。[6]其实,“同光体”从晚清到民国有一历时的流变过程。一如韩门、元白之于“元和体”,苏门、元祐党人之于“元祐体”,诗体的形成又往往与一定的政治、学术集团相关。考掘“同光体”之形成与晚清士人群体的关系,并非否定文学史家在习惯上运用的“同光体”概念,而是要将工夫做到诗外,从士人交游的角度,结合同光以来晚清政局与学术的变迁,重新检讨这一诗学构建的历程。 一、从同光清流到“同光体” “同光体”名称所指涉的同治和光绪初年,在晚清号称“中兴”。忠于清室者在清季民初回顾此段历史,常常饱含向往之情。所谓“中兴”,不仅指此一时期在政治事功上之平定髮捻、开拓洋务,更包括中朝清议的崛起,在学风、世风上一改道咸年间的晦涩局面,俨然有恢复乾、嘉“盛世”之势。沈曾植就曾从科场风气变化的角度追述这一潮流的兴起: 道光之季,文场戾契,频有幽岐,其往还常集于津要之塗,巧宦专之。而公卿大夫方直者,举子谨厚步趋守绳墨者,士以学问自负者,恒闻风而逆加摈弃;其名士而擅议论者,尤干时忌。张石洲(穆)、张亨甫(际亮)之流,困躓当时,士林所共记也。……盖自咸丰戊午(1858)以後,兹风乃殄,而後单门孤进,遗经独抱者,始得稍霑稽古之荣。至于同、光之际,二三场重于头场,则吴县(潘祖荫)、常熟(翁同龢)、南皮(张之洞)、顺德(李文田)迭主文衡,重经史古学,幾復反乾、嘉之旧。[7] 沈曾植提到的潘、翁、张、李诸公,大致都属于後来广义上所说的“清流”。清季民初关于“清流”结党分派的言说至为複杂。[8]大体言之,“清流”首先指在政治上勇于抗疏言事、制衡强权。如潘祖荫早在咸、同之际即有奏保左宗棠、谏阻文宗西幸等事迹,[9]而光绪初年张之洞、张佩纶等又以能言事而号称“四谏”。[10]与此同时,“清流”中人又利用其主持乡、会试或出为地方学政的机会,延引後进,净化学风。咸丰八(1858)年戊午,柏葰科场案发,大狱构兴,“北闈积习为之一变”。[11]同年六、七月间,潘祖荫、翁同龢出任陕甘正、副考官。[12]至同治末年,张之洞、李文田等学术名流又相继外放学政。诸人在主试时,贬首场时文,而重视二、三场之经文及经史时务策。沈曾植本人即为此种科场新风尚的受益者,故数十年以後犹津津乐道之。 于是遂形成一种学术潮流,大抵以潘、翁、张、李等所擅长之金石、碑版、书画、目录、西北舆地、辽金元历史为其主要方面,上承乾嘉考据学绪馀,又融合道咸以来的经世关怀,逐渐成为当时都下士人追捧的时尚。[13]另一方面,清流中人相近的政治主张与学术方面,又在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联翩而来的诗酒文会间得到加强。同治十(1871)年四月,春闱甫毕,时任翰林院教习兼庶吉士的张之洞致信潘祖荫,以为“目前四方胜流尚集都下,今番来者颇盛,近年仅有,似不可无一雅集”,拟以翁、潘为主,邀集新进学人,款洽一日。[14]最後则由潘祖荫、张之洞二人主持,于当年五月初一日在龙树寺宴集。到者十七人,约而不赴、欲约而不及者五人,其中许多人後来成为清末古学领域的大家。[15]次年(1872)夏,潘祖荫发起“消夏六咏”唱和,题为搨铭、读碑、品泉(钱)、论印、还砚、检书。先後参与者有张之洞、王懿荣、严玉森、李慈铭、胡澍、陈乔森六人。[16]七月初五日潘祖荫又组织郑康成生日雅集,参加者除以上六人外,又增加陈彝、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图解数学学习法——让抽象的数学直观起来].[日]畑村洋太郎.刘玮.译.rescan.水印版.优化后.pdf
- [宁波高手3内部资料:十八般武艺].pdf
- [宁波高手5内部资料:Hotforex外汇开户入金攻略].第三册.pdf
- [宁波高手5内部资料:LR电子货币注册操作攻略].第三册.pdf
- [宁波高手5内部资料:ZuluTrade外汇自动交易攻略].第三册.pdf
- [安徽]三馆给排水施工图(规划馆、档案馆、博物馆).doc
- [实用]新手驾驶问题汇总.doc
- [小木虫emuch.net]人大2002到2010企管试题.doc
- [小木虫emuch.net]有为人士不可不知道的网站.doc
- [开店宝典:147道创业必学经典饮料].蒋馥安.扫描.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