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语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四语文.doc

年级: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 订 线 2011年考试试题 题 目 分 分(共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 ( ) A.旁鹜 不言而喻 B. 妖娆 味同嚼辣 C.斟酌 面面相觑 D.诘难 无与纶比 2、 )。 A《藤野先生》 鲁 迅 《朝花夕拾》 B《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代 C《行路难》 李 白 唐代 D《范进中举》 吴敬梓 宋代 二、填空题:(共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更定: 拥毳衣炉火: 一自: 焉得更有此人: 客此: 2、 、 、 及 。 3、 。山随平野尽,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 4、“ , ”中感受到诗人志存高远、昂扬向上的豪情;诵《春望》,我们会被“ , ”所表现出的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所感动;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钦佩诗人于“ , ”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理想与兼济天下的情怀。 三、阅读理解:(共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 (2)谋报浑沌之德( ) (3)方虚骄而恃气( ) (4)反走矣( ) 2.翻译句子。 (1)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2)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3)方虚骄而恃气。 (4)犹应响影。 3.说说“呆若木鸡”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4.《浑沌之死》中“七窍”指什么?“倏”与“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凿开“七窍”? 5.《呆若木鸡》中当斗鸡“望之,似木鸡矣”时,也就达到了所谓“其德全矣”的境界,请你说说其中“德”的内容。 6.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有不少出自《庄子》,如“东施效颦”“螳臂当车”等。请简述这两个成语的故事内容。 2、 青少年要写些大气文章 毛志成 十来岁乃至二十来岁的人,写文章有一点稚气不是缺点,如果写得很“童真”、很“本色”,甚而可以算是优点。假如有的青少年不甘于总说些“孩子话”,不甘于在写文章时总是陶醉于写些“娃娃腔”似的东西,很超前地说些写些“大人话”,我看老师应该很习惯地认为那是“造作”、“不真实”

文档评论(0)

gshbz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