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鳖共生模式对水稻迁飞性害虫的控制作用.pdfVIP

稻鳖共生模式对水稻迁飞性害虫的控制作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稻鳖共生模式对水稻迁飞性害虫的控制作用.pdf

加·4年第9期一r国簟碌{叫 CIⅡNAPLANTPRoTECTIoN2014.VoI.34.No.9 ⑩ 稻鳖共生模式对水稻迁飞性害虫的控制作用 蔡炳祥,杨凤丽,徐国平,宓 盛 (浙江省德清县农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德清313200) 摘要:对稻鳖共生种植模式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田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稻鳌共生能有效 减少水稻迁飞性害虫的发生.做到不用农药或少用农药即可获得较为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水稻;迁飞性害虫;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s476.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6820(2014)08—0035—03 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已成为浙江德清县农业 稻田一片枯白。初孵幼虫至1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 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其基本原理是水生生 缀卷叶尖或叶尖的叶缘,即“束叶期”;3龄幼虫纵卷 物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稻为 叶片,形成明显的白叶;3龄后幼虫食量增加,虫苞 水生生物提供部分食物和栖息地…。德清县从1999增长;进入4~5龄,幼虫频繁转苞为害,被害叶片呈 年开始尝试稻鳖轮作并取得成功。在多年实践摸索 枯白色,严重时整个稻田白叶累累。 的基础上。于20ll~2013年连续3年开展“稻鳖共 1.2稻飞虱(褐稻虱、白背稻虱、灰飞虱) 生”试验与示范.累计面积39hm2。目前这一模式已 随风雨远距离迁飞繁殖为害。在德清县具有暴 得到推广,年推广面积约200hm2。稻鳖共生能有效 发性,对水稻致害性极强(特别是褐稻虱对水稻为害 减轻水稻害虫为害,可以做到不用农药或少用农 最严重)。在荫蔽、潮湿的环境,成、若虫一般群集在 药,水稻单产430~530 稻丛下部活动.在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同时排出大 kg,667m2,鳖单产200~220 量蜜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雌虫用产 k∥667m2,达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生产的 商品鳖和稻米达到了有机食品的标准。生态、经济 卵管刺破稻茎的表皮,将卵产于组织内。稻株被刺伤 效益良好[2]。为摸清“稻鳖共生”模式下稻纵卷叶螟、 处常呈褐色条斑.严重时稻株基部茎秆腐烂,植株枯 稻飞虱发生情况,2013年对本县乾元镇七里塘点稻死,形成一团一团的“黄塘”、“落窝”现象,常造成大 鳖共生模式稻田和新安镇下舍点普通栽培模式稻 片水稻枯黄倒伏,对产量影响极大。 田进行了虫情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形成 2稻鳖共生模式 一套完善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健全完善稻鳖高 效种养模式技术体系、保障稻鳖产品质量安全提供 稻鳖共生模式是利用鳖的杂食性及昼夜不息的 技术支撑。 活动,为稻田除草、除虫、驱虫、肥田,而水稻为鳖提 供活动、休息、避暑场所及充足的水、丰富的食物,二 1单季晚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为害 者问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是一项种养复 特点 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该模式实行了全程不施 1.1稻纵卷叶螟 肥、不施药或者少施肥、少用药。 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躲在苞内取食 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

文档评论(0)

gacz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