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松原满族民俗民谣与传说.doc
松原满族民俗民谣与传说
旗袍,古时泛指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男女穿的长衫。
在很早以前,满族的先人女真族,妇女们都喜欢穿又肥又大的筒式长袍。后来,在镜泊湖边上,住着一位渔家姑娘叫黑妞儿。黑妞儿不但人长得俊俏,而且心灵手巧,炕上的活过眼就会。山上打猎、下河捕鱼的本事,更是百里挑一。她穿着肥大的长袍上山打猎时,常被树杈子挂挂扯扯。很不方便,她就把筒式的长袍改成了以衣带裙多扣绊的长衫,在长衫上缀以绣花。有领带襟、袖口镶边、右开大襟、两侧开衩。这样一改,便于骑马上山、下河捕鱼。只要把下摆撩起卷在腰间,动作灵便自如。平时,又可以将长列的扣绊扣到腿部当裙,增添了不少风采。
黑妞儿穿着自己改做的多扣绊长衫,到姑姑家去串门,路过了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时,正赶上钦差给皇帝选娘娘。钦差见到黑妞儿就喊:“娘娘在这里,娘娘在这里!”没用分说,硬把黑妞儿抬进宫去。皇帝一见黑妞儿长得太俊俏了,就让人换了装束,封她为黑娘娘。
在宫中,黑娘娘当然要穿着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在地上拖拉半截,脚踩鞋蹬的实在可惜,就动手把自己的山河地理裙剪开,改制成她从前穿的那种连衣带裙多扣绊长衫。穿上后,既表现她的曲线美,又显出典雅、高贵的气质。皇帝非常高兴。因而,这种多扣绊的长衫,成了宫女们流行的装束。
1635年,废“女真”称号,定族称为“满洲”,后简称“满族”。满族人入关后,他们的后人被称为“旗人”,所以,满族妇女穿的长衫被称为“旗袍”了。
旗袍均为带大襟、短领、长袖,又有单、夹、棉、皮之别,一年四季各有式样。在面料上又有布、缎、绸、绒等几种。此外,料面的色彩也很有时代性。清顺治、康熙、雍正年间时,在社会上时兴穿蓝色或宝石蓝色的旗袍,取其明快和清淡。乾隆之后,时兴玫瑰紫色,取其红火。后来逐渐地出现了大红、粉红、真红、枣红、紫红等以红为主料饰。自嘉庆年间开始,厌倦了绛色,时兴亮灰、淡灰、银灰色,取其洁净古朴。
衣料的纹饰是吉祥的象征品,无论是锦绸、丝绸、大绒等,多选择“富贵长青”、“万事如意”、“四季平安”、“福寿绵长”、“鹿鹤同春”、“百蝶穿花”等。
旗袍的领子多数是安假领。其状如“牛舌头”,多用绸、缎、布料制成,为使挺直和耐污,习惯用浆末浆制。夏季,以“秃脖子”,即无领为凉快。春、秋时,多以绒、绸、缎作领料。冬季,多以绒、皮作料,以防风寒,复制于袍外。女性的领子,是由一条叠起的6厘米左右宽的绸带子围于脖上,一端掖在旗袍的大襟里。领子分窄领和宽领两种,不论长袍还是短炮,一般都安假领。
旗袍的绊扣,其质地又分铜、银、包金、鎏金、玛瑙、珊瑚、琥珀、罗细、三镶翡翠等料质。此外,扣子的纹饰也很讲究。如:飞禽走兽、福禄寿喜、折枝花卉等。选择扣子时要与衣服配套,如婚礼双喜袍,要用双喜字扣饰;生日寿袍,要选用寿字扣饰,花卉袍饰;则要选用花卉纹饰相陪衬等。
满族妇女穿着旗袍,下边是天足,上边时常梳着大板头,就像《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梳的那样发式,或脑后梳上了两块黑缎子糊的板,好像蝉翼似的。故名“婵翼式”。尤其是王公贵族的妇女外出,涂脂抹粉,穿着旗袍。你看,他们在墨绿色的割绒旗袍外,配上一件白衣雕花的小马甲,步态轻盈,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与往日迥然相异。
1924年的元宵节,还有不少满族妇女,穿长旗袍,梳大板头,长身玉立,端庄大方,杂在人群中观灯看花。这时辛亥革命虽已十余年,但满族妇女穿旗袍的风气,仍存在民间。说来也很奇怪,就在这年秋天,满族妇女梳大板头的不见了,穿木头底鞋的没有了,而满足妇女穿旗袍的流行起来。从二十年代中叶起,妇女穿旗袍已风靡全国,不仅大城市妇女穿裙子的少了,都穿上了旗袍,连乡村妇女也穿上旗袍了。
从二十年代中叶,直到一九四九年,近三十年中,服装设计家要使时装常变花样,去追求新式样,万变不离其宗,也无非把旗袍的领子做高或做低。领子做高时,还钉上三个纽绊,硬领子箍脖,顶住下颚骨,头部转动都受限制。领子做低时,只有一扁指高,总算有个领子罢了。把袖子截长截短。袖口长时盖住手背,袖子短时仅及肘部,再短时只遮两腋。把旗袍的身长裁长裁短,旗袍身长时,下摆扫着脚面;旗袍身短时,下摆仅至膝部。再就是把旗袍的下裉开高开低。下裉开高时,高至胯骨;下裉开低时,低到膝部以下,走路时迈不开步。那时候对旗袍的设计,只是在旗袍的领、裉高低、袖、身长短,变换花样,反正就是离不开旗袍。这个风气一直继续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
解放后,中国妇女获得了男女平等,连丈夫妻子都改称“爱人”。妇女穿衣服,都学着解放区的样子,穿列宁服或中山装,男女一样,再也不穿红挂绿,只是一色的灰色、蓝色。旧日的旗袍也都压在箱底,穿旗袍的人不多了。可是,宋庆龄副主席在庄严隆重的场合,参与重大的国际活动中都穿旗袍。王光美同志同刘少奇出国访问时,也身穿旗袍,高雅大方,旗袍被誉为“东方女性的代表”。
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