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总体空间规划布局特点..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颐和园总体空间规划布局特点..doc

实习课程:园林艺术理论 实习地点:颐和园 姓名:刘子菁 学号:201320522242 班级:风景二班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颐和园总体空间布局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为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员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 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颐和园重建几次虽然在某些局部上逊色于当年的清漪园,但总体上还是沿用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与布局。 颐和园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 颐和园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整治活动区、生活区、风景区。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主要的建筑有仁寿殿、乐寿堂、玉兰堂、宜芸馆等。而风景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周围有佛香阁、排云殿、长廊、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这些知名建筑显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使用功能。 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概念。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地形本身的尺度就很大让人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地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为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员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颐和园重建几次虽然在某些局部上逊色于当年的清漪园,但总体上还是沿用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与布局。 北方园林之摹仿江南,早在明代中叶已见端倪。清初,江南造园技艺已开始引进皇家的御苑。但对江南园林艺术和技术的更全面的、更广泛的吸收则是乾隆时期。在皇家园林的营建中有不少就是以某些江南园林作为蓝本,大致按其规划布局而仿建的,颐和园就是仿造杭州西湖而建的。关于这一点,乾隆在万寿山即事一诗可为证:“背山面水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 颐和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与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其一:西湖从元、明以来就是京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西湖景”早就神似杭州西湖的口碑,文人笔下亦多以前者直接比于后者的吟咏。并且有好事者也摹仿杭州的“西湖十景”来命名北京的西湖十景。其二:当时翁山与西湖的位置有北山南水的态势。虽然这种北山南水的关系有点尴尬,但这为摹仿西湖造景提供了有利的地貌基础。这一点在营建中有为重要。其三:乾隆对杭州西湖的喜爱。杭州西湖素为乾隆所向往,在他第一次南巡前一年,曾命画家董邦达绘制《西湖图》长卷,并题诗以志其事,诗中已经略透露欲在近造园,以摹仿杭州西湖景观的意图。 建成后的颐和园与杭州西湖相比极其相似,昆明湖水面的划分同杭州西湖一样都有一条湖堤把水面分成几块;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位置关系与孤山和西湖相同都呈现北山南水的态势大致成南北走向,苏堤在西湖中也成南北走向;还有就是颐和园和杭州西湖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 但是颐和园之摹拟杭州西湖,并不是简单的抄袭,用乾隆的话来说乃是“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贵在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的艺术的再创造,能够结合本身的环境、地貌特点和皇家宫苑的要求,发扬“己之所长”,作出了卓越的创新,可以说有“本于西湖,高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