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doc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人间训(节选)
(西汉)刘安
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
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为害也。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擒于晋阳,申叔时教庄王封陈氏之后而霸天下。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
事或欲与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阳虎为乱于鲁,鲁君令人闭城门而捕之,得者有重赏,失者有重罪。围三匝,而阳虎将举剑而伯颐。门者止之日:“天下探之不穷,我将出子。”阳虎因赴围而逐,扬剑提戈而走。门者出之,顾反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攘祛薄腋。出之者怨之曰:“我非故与子反也,为之蒙死被罪,而乃反伤我。宜矣其有此难也!”鲁君闻阳虎失,大怒。问所出之门,使有司拘之,以为伤者受大赏,而不伤者被重罪。此所谓害之而反利者也。
何谓欲利之而反害之?楚恭王与晋人战于鄢陵,战酣,恭王伤而休,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奉酒而进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绝于口,遂醉而卧。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司马子反。辞以心痛。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而闻酒臭。恭王大怒,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不谷无与复战矣!”于是罢师而去之,斩司马子反为谬。故竖阳谷之进酒也,非欲祸子反也,诚爱而欲快之也,而适足以杀之。此所谓欲利之而反害之者也。
夫病湿而强之食,病喝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
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畜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选自《淮南予·人间训》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再实之木根必伤 再:两次
B.顾反取其出之者 取:抓住
C.而不伤者被重罪 被:受到
D.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 辟:开辟
10.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利害之反”的一项是(3分)
①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擒于晋阳
②楚恭王与晋人战手鄙陵,战酣,恭王伤而休
③竖阳谷之进酒也,非欲祸子反也,诚爱而欲快之也,而适足以杀之
④夫病湿而强之食,病喝而饮之寒
⑤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
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虎因为在鲁国作乱,遭到搜捕,在虎阳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个守门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阳虎,阳虎最终冲出了重围。
B.鲁国国君认为凡是受伤的守门人都是阻拦过阳虎的,应当受到重赏,因此放走阳虎的那位守门人不仅没有判罪,反而受到了重赏。
C.文中着重分析了祸福产生的根源,认为利与害、祸与福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D.利害得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生活中利与害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两者关系可以变害为利。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3分)
译文:
(2)辞以心痛。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而闻酒臭。(3分)
译文:
(3)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3分)
译文:
13.用斜线(/)给下面的画线文言文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史记·大史公自序》)
1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渔家傲
李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