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阴阳非均衡性理论研究——论五脏阴阳属性之不对称性.pdfVIP

五脏阴阳非均衡性理论研究——论五脏阴阳属性之不对称性.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理论探讨 五脏阴阳非均衡性理论研究 ——论五脏阴阳属性之不对称性 张星平1,马艳春2 1.新aN.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系,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1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市150040 【摘要】脏腑阴阳各有所属,各有所分.“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然每一脏腑之阴阳平衡是在 各脏腑特性上的阴阳平衡,而不是绝对的整齐划一.本文通过对中医五脏生理病理特性的分析 研究、历代医家治疗用药上之肝柔、肺润、脾运等的侧重,以及《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 西方虚”等以说明人体脏腑阴阳属性具有不对称性,强调重视五脏阴阳的非均衡性,彰显中医学 辩证之精髓. 【关键词】五脏;阴阳属性;不对称性;非均衡性 阴阳五行作为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用于中医学,并成为中医药学体系中最为重要 的论理工具。阴阳无处不在,贯穿中医学之始终,如八纲辨证之阴阳、六经辨证之三阴三阳、 脏腑辨证之阴阳虚实等无不以阴阳为首。脏腑、藏象是中医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整个中 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无不围绕脏腑、藏象学说为轴心而发展,因此,谈中医理论离不开脏腑阴阳, 谈辨证论治离不开脏腑阴阳,谈处方用药同样离不开脏腑阴阳。而脏腑阴阳因人体生理特性而 于临床中体现出的不对称特点,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1脏腑各分阴阳的普遍性 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组织功能之间普遍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 阴阳规律。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因此我们在人体组织结构的不同层面上进行着阴阳划分,如 人体的功能为阳,形质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 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而五脏六腑阴阳中又可再分阴阳,《素问·金 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 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分别从部位的角度对五脏的阴阳属性 作了区分u。。此外,五脏六腑中每一脏每一腑本身也可再分阴阳等等。 2五脏生理病理阴阳属性的不对称性 一理论探讨 按阴阳划分规律,五脏各分阴阳当为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脾阴、脾阳;肺阴、肺阳; 肾阴、肾阳。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言:“俾知一阴一阳,未可偏废”。 然在历代医家的论述中,似只有心肾之阴阳论治较为平衡,补心阴阳、肾阴阳之治法方药 亦临床常见,他脏如脾则详于阳而略于阴,尽管前有仲景治脾约之麻子仁丸,后有《丹溪心法》: “脾土之阴受伤,……遂成臌胀”,《症因脉治》:“脾虚有阴阳之分”的论述,但至明代缪希雍《医 学广笔记》才明确提出:“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 而不知甘凉滋润养阴之有益于脾也”,从而提出甘凉滋润而益脾阴的方法。 肝气虚、肝阳虚,虽历见于《素问》、《灵枢》、《中藏经》、《千金方》、《东垣十书》等著作 中,亦含治法用方,清王泰林治肝三十法中也列有补肝气、温肝法条,但至今临证论述者仍较 少,现代名家湖北章如真心1指出:肝气虚之证候,与肝之功能活动之范围关系极大。故肝气虚 用“怯”,意指肝脏功能活动之低下,或虚阳上浮而不亢,临证常可见到由肝气虚以至升发疏泄 无权,肝失调达之用。阳虚乃气虚之渐。肝气久虚势必形成肝阳不足。肝之阳虚气弱,肝用难 展,疏泄无权,机枢不利,浊阴阻塞上下,而致积痰、留瘀。进一步影响到肝用,此为虚实兼 见,寒热并存,所以本虚标实,是肝阳虚之特征,但临证易于混淆,并易于使人误解。四川郭 子光乜1亦言:肝为刚脏,火盛阳亢是普遍现象,而阳虚生寒是特殊现象也。肝火不足、阳虚生 寒,以情绪抑郁低落、肌肉疲乏无力、畏寒喜暖、唇甲色淡为特点,更多的表现在肝之经脉为 寒邪凝滞之证。可见由于临床肝气、阳虚之少见难辨,才会出现李中梓《医宗必读》:“补肾即 所以补肝”,彭用光《体仁汇编肝脏药性》:“资心火,以补肝虚”之种种。 相对于前述诸脏,历代医籍论述肺阳者则更显隐约。如《素问》之“五脏阳”;《金匮要略》 之“肺中冷”:《千金要方》之“肺虚冷”;《景岳全书》之“金寒水冷”、“金脏之阳虚”;《医宗金鉴》 之“上焦阳虚”;以及喻嘉言所倡“胸中阳气”为代表的“大气”,张锡纯对“心肺之阳”的宣通等等。 至现代名医蒲辅周也仅指出:“肺阳虚,则易感冒”。 3五脏阴阳属性的不对称对辨证用药的影响 尽管许多医家反复强调,脏腑在生理上既有阴阳之分,在病理上就必有阴虚阳虚之别。但 从中医典籍到历代医家的论述所见,对脏腑阴阳属性的认识显然是不平衡的。造成这种局面的 原因绝非历代医家妄自臆断,而是中医的“临床积累——理论升华”¨1的认知规律使然。因此, 这种脏腑阴阳属性的不对称性必然反映在临床的辨证用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