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浅析《红楼梦》中多种文体的艺术运用.docVIP

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浅析《红楼梦》中多种文体的艺术运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论文-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浅析《红楼梦》中多种文体的艺术运用 [内容提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其中一个得要表现就是:文备众体,异采纷呈。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是文备众体所具的特点;二是巧用众体的主要作用;三是巧用众体的审美价值。 《红楼梦》是一部“集中表现了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以及中国文体的主要特征”(摘自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处中国》)的伟大作品小说主体上是白话文,同时汲取了文言文和其它多种文体表现形式的营养,尤其是小说中大量与叙述文字浑然一体的各种文体的艺术运用,更是把中国文艺特点融于小说创作的实践推到一个近乎极致的境界。透彻理解多种文体在小说中的用意,是打开理解《红楼梦》大门的把重要钥匙,也是享受《红楼梦》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文备众体的特点 1、创造性 集诸体于一身,作为《红楼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中国古、近代文学史上是鲜有的。《红楼梦》之前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虽也有诗词谚语等运用其中,但毕竟体式及数量都远逊于《红楼梦》。在这一点上,《红楼梦》可谓是“前无古人”。 2、丰富性 《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诗词曲赋,体式上包括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匾额、偈、谚、诔文、骈文、赞文、书启、灯谜、酒令等等,形形式式,无所不包,是形成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上涵盖了思想、文体、人物、历史、建筑、园林、礼仪、习俗、哲理、宗教、戏曲、游艺、音乐、美术……方方面面,令人叹为观止;数量上,各种形式文体统计共为225篇。如若抽离覆涵如此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红楼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就这一点上,曹雪芹不但在《红楼梦》中“创建”了“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这一建筑意义上的“大观园”,而且向读者展示了用各种文体构筑而成的文艺意义上的“大观园”。 3、代言性 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除一首自题绝句外,其余诗文都是因应小说故事发展需要,或根据书中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受各种条件限制而作。无论是黛玉的《葬花吟》,还是薛蟠的《哼哼曲》都是因人而异,极具书中人物之本色。 4、灵活性 曹雪芹在运用多种文体的过程中,手法独特,挥洒自如,但并非毫无拘束,随意而作。在何时何处使用何种文体,都因人因事因境而定,体现了很强的灵活性。在抒发人物强烈感情时,多用长诗,如《葬花吟》、《芙蓉诔》等。其中《芙蓉诔》尤为突出,以长诗形式激发出宝玉哀悼晴雯、痛恨黑暗现实交织而成的悲愤难抑的感情,又兼以擅长于表达波澜起伏感情的“骚体”,表达了宝玉对现实社会强烈的不满与抨击;‘在人物咏物抒怀时,一般采用短诗,如《对月有怀》、《咏柳絮》等;在预示人物命运或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时,则采用短诗或小巧且“辞欲隐而显”(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的谜语,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贾政的“砚台”谜等。 5、艺术性 《红楼梦》运用多种文体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各种文体作为小说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完全熔铸于人物形象和故事之中,对于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隐含地表达思想倾向和艺术地营造意境氛围起到了非常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巧用众体的主要作用 1、表达思想倾向 《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各式各样的文体,为的是隐隐含地表达其思想倾向。曹雪芹生活在由盛转衰的封建末世,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正加紧对人们思想进行严酷的钳制,并大兴文字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对各种腐朽现象和制度的揭露和批判,还是进步理想和主张的提出,都是不允许直接表露的,曹雪芹也就不得不在他的小说中借助各种文体形式,采取曲折迂回的方法表达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曲意表达。在《红楼梦》里,作者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能畅所欲言,惟有以微词曲笔大字意。例如第1回的《好了歌》,表面上是描写社会常见的情状,反映普遍的社会心理,实际上是作者采取曲折手法来揭露和讽刺当时的太平盛世已经走向衰败。此外,第78回的《芙蓉诔》是作者借歌颂书中人物的高尚品行,来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有力抨击,也反映了其横空出世的反抗精神。在写儿女悼亡之情的诔文中,运用了贾谊、嵇康等在政治斗争中遭祸人物的典故,更显出作者“曲径通幽”之匠心。 其二,反意表达。《红楼梦》里常有“反意”之笔,即表面文字意义与作者本意完全相反的写法。最典型的要数第3回中描述宝玉的两首《西江月》。正如脂砚斋所说的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这两首词貌似对宝玉百般嘲贬,实质是对他的褒扬。作者似贬实褒的用笔,一为避时讳;二为通过对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的道学先生眼中的宝玉的刻画,反其意而用之,反映作者的真实意图,即表现宝玉为黑暗俗世所不容的特立独立的叛逆精神。 其三,隐意表达。利用各种形式而达至含而不露隐意述怀,是曹雪芹的拿手好戏。譬如第4

文档评论(0)

leidian483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