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构建大码头文化 武汉码头在转型中越做越大
( 2008-09-01 15:28:59) 稿件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阳逻集装箱码头可通行万吨级巨轮,其货物可在“48小时”通江达海。邱新明 傅克强 摄
◇历经两百余年 从内河走向大洋
近来,跨越武汉、鄂州、黄冈三地,以“亿吨大港,千万标箱”为目标、刚刚动建的武汉新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而一项名为《武汉大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研究》课题也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一批专家推出。课题以武汉码头数百年历史的宏观视角,提出在转型、谋变中构建武汉大码头文化的设想,以推进武汉在中部的率先崛起。
近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尊文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从内河小码头,到今天正在建设的国际性“大码头”,二百余年武汉码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转型,每次转型都促进武汉码头的大发展,也带动武汉城市的大发展。
“内河经济时代”,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秦尊文认为,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从古至今,他认为武汉码头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1736年(清乾隆元年)在汉江上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约900吨。但在此以前,武汉就因横跨东西的长江和连通南北的汉水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至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汉口即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的著名码头。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称谓。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及下江商人、徽商来汉进行贸易的商船,均有停泊的码头。当时汉水两岸所停泊的船只常在二万四五千艘上下,一派繁忙景象,清人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将之喻为“不夜港”。
随着水上航运规模的扩大,汉水两岸港区已不能满足需要,码头始向武昌江岸发展,人们在武昌城北武胜门外塘角(今武昌三层楼附近),开凿了一条人工小河,名下新河,用以专泊来自下江的盐船,“河中所泊盐船常绵延十余里”,场景十分壮观。
这是武汉码头发展的第一个大的阶段,被定义为“内河经济时代”。
“大江经济时代”,武汉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后,武汉码头的发展进入“大江经济时代”。随着租界建立和长江近代轮船运输的日益发展,临长江沿岸开始相继拓建一批近代轮运码头。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在今天津路建宝顺栈五码头,为汉口港首座轮船码头。兴旺发达的港口码头使得武汉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汉口码头的年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水陆航线可达海外诸国。武汉被外国人誉为“东方芝加哥”。
至解放前夕,武汉共有水码头243个,码头工人5万多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汉码头的航运依然繁盛。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陆路、航空的迅猛发展,长江航运业“风光不再”。经历了二十年的整体萧条后,武汉码头近年显现出“复苏”的势头。2004年,长江中上游首家内地与港合资的武汉阳逻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在距汉口约三十公里的阳逻古镇武矶山建成投产。作为一座丰水期可通行万吨级巨轮的现代深水码头,其货物可在“48小时”通江达海。正在“大手笔”打造和建设的武汉新港,更是打破了行政区划。建成之后,它将成为中国中西部直达海外的国际港和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
武汉的码头正迈入第三大发展阶段——“海洋经济时代”。
“海洋经济时代”,武汉大码头联通世界
武汉码头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既是地理及其辐射范围的变迁和扩展,也是武汉逐步由内陆向海洋、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经济转变的发展轨迹。而相应而生的码头文化也逐步由保守走向开放,每次转型都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秦尊文分析说,处于“内河经济时代”的武汉码头文化构建于农耕文明基础之上,随着人口和经济的积聚,武汉成为名闻天下的商贸重镇;进入“大江经济时代”,武汉的码头文化转型为具有近代工业文明特质的城市文化形态,武汉不仅由此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祥地,也成为现代中国举足轻重的工业重镇。
在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作为中部崛起领军城市的武汉要成为国际大都市,必将向以物流、金融、高新技术及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商贸金融经济格局发展,其航运主业开始由长江向海洋延伸,并由单一码头(主要是水运)向立体大码头(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及信息港等)转型,其码头文化也正面临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一个全新的大码头文化格局正在中国中部重镇的武汉展开。(记者 蒋太旭 实习生 杨晓欧)
清末龙王庙码头。
随着汉口各租界形成,沿长江码头一个接一个出现了。
在这张民国时期邮寄过的明信片上,武汉汉江码头显得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