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源教科研.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仙源教科研.doc

仙源教科研 简 讯 教科室主办 2008年10月21日 总第46期 新版第28期 ? 让教育创造智慧 ? 用智慧引领未来 ???????????????????????????????????????????????????????????????? ——摘自彭中才局长为沙湖中学校庆题词 【教学研究】 ※教科室听(看)课 时 间 班 级 内 容 执教老师 10月7日 初三(7)班 数学汇报课 郑凌云 10月8—9日 小学五年级 数学参赛课预演二节次 10月10日 高二(7)班 英语异步教学研讨课 艾杜娟 10月11日 小学五年级 外语观摩课 刘 芬 10月13日 初二(1)班 数学研讨课 付 娟 初一(6)班 地理研讨课 林彩艳 10月14日 初一(6)班 数学研讨课 赵佳音 10月16日 高三(5)班 数学研讨课 王廷发 高三(6)班 数学研讨课 应红权 高一(10)班 国学研讨课 陈洪堤 【教研动态】 ※初三分校校本培训汇报数学课 郑凌云老师执教,荣绪红老师传达精神 ※拟送论文至国家教育部基教司 武家铸主笔 ※编写《教科研动态》5—6期 ※市教科院语、数、外、理、生、政、史、地八大科专家在谢守郁副院长带领下来仙源视导 ※核定期中考试前的教学进度 ※提出“强化教学中心,打造有效课堂,备战期中考试”观点,并于10月16日晚,学校召开全校教师大会 逐渐去扶翼 欲酬放手愿 ——执教公开课后的感受 初二分校 黄艳霞 今天,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石壕吏》。教后,感受颇深,现将教学的得与失诉诸笔端,与同仁一起分享苦中之乐。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篇血泪之作,诗中蕴含着诗人浓郁而深厚的情感,要想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意、深刻体会诗人情感,朗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备课时我将这一课初步设计为朗读课。整体上的构想是教师先范读,让学生初步领会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在逐段的分析理解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包括重音、语气、语速、情感等方面的指导,并且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之上。最后是学完整篇课文后的集体朗读,朗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老师的范读,有单个的学生朗读,有男生读、女生读,还有全班学生齐读……事实证明,这一设计是成功的。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都达到了入情入境的境界。“以读促悟,以读促学”,在这堂课中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 本节课中还有一个亮点在于“换字品味”。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之外,语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学生在课堂中如能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从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石壕吏》的第一段时,我设计了一个“换字品味”的环节,我将原文改写成“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兵,老汉越墙走,老妇出门看”,学生一下子便找出了改写之处,并立刻沉浸到课文的思索之中。马上有学生发言:“‘夜捉人’表明差役乘夜突袭,强行抓人,可见差役之凶狠残暴”;“‘翁’字体现老人年纪很大,连体衰老翁都不放过,多么无情啊!”;“一边是差役乘夜突袭;一边是老翁拼命逃生,真是一幅民不聊生图啊!”……学生的品析妙语连珠,异彩纷呈,他们的发言也把我们一下子带入了那个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夜晚,也让我们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为了那拼死逃命的老翁,也为了那出门周旋的老妇……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文字,细细品味语言,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深刻的理解。读出字词外的味道,应该是语文课堂所追求的高境界! 如果说以上两点是本堂课展露的亮点的话,那么以下该是我备感遗憾的两处设计了。我认为《石壕吏》是一篇相对较短、较容易理解的叙事诗,因此我决定上课时单刀直入,不给时间学生疏通文意,直接进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可问题提出后的冷场、学生脸上的茫然让我醒悟到没有疏通文意成为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一大障碍。而这一责任也应该完全由我来承担:如果我备课之前对学情能有充分、透彻的了解,那么就不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当课堂上学生的沉默不语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在蔓延时,迫使我由平静变得更慌乱,而大多数学生本容易回答的问题也只好由“我”“代劳”了,更多的学生陷入了“观望”、“等待”之中……另外,“背景介绍,作者简介不合时宜”也是本课设计时的一个缺憾。备课时,我将“杜甫、《三吏》、《三别》、安史之乱”的简介放在了课即将结束之时。设计初衷是希望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再了解背景、作者及其作品特色,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杜甫,更多地阅读其作品,提高学生对杜甫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不过,作者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学生相去甚远,如果上课伊始能先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其人、其文,我想会让学生更快地步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更快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