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米更应有巧妇..doc
有米更应有巧妇
——小议话题作文中的材料问题
曲阜市杏坛中学 迟立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离不开材料的支撑。平时写作文,很多同学觉得无话可说,是不是真的是“巧妇无米”呢?不尽然,反倒是“有米却无巧妇”。尽管在繁重的应试压力下,很难扩展阅读量,但教材本身就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素材宝藏。无话可说不是材料的收集、积累不够,而是不会开发已有的材料,不会根据话题从不同的角度选用材料,不用会语言准确合理地修剪材料,所以才造成了守着金山穷死,守着粮山饿死的情况。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摸清“无话可说”的真正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增加学生作文的厚重感。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我“有米”。
米的来源之一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如以“借”为话题,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相依相存的关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如“柳枝借春风婀娜,红花借绿叶美丽”“山借水的一次次冲刷而坚硬,水借山的重重阻隔而坚韧”“月亮借太阳的光辉照亮夜空,星星借夜的黑暗而闪烁”“蓝天借白云朵朵而飘逸,苍海借浪涛排排而壮阔。”同样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体验,对社会现实和现象的认识思考也是人人具有的素材,如以“价值”话题,“霍金如果不用仅存的三根手指奋斗,他又怎能用它富有智慧的大脑实现一个运动神经细胞病人对科学的价值?”“马克思如果不用他毕生的精力矢志不渝地追求,大英博物馆地板上那两个深陷的脚印又怎能引导通向人类解放的道路?”“刘翔如果不用矫健的双腿奋力地奔跑,又怎能实现他为亚洲赢得第一枚短跑金牌的价值?”可见,“米”并不少,关键是是否能根据话题的指引做出合乎口味要求的“米饭”来。
“米”的来源之二是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藏感悟。譬如以“积累”为话题,《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作引喻。 以“持之以恒”为话题,同样可以引用《劝学》中的材料“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再如以“创新”为话题,《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不正可以做个反例吗?而《曹刿论战》的三击鼓取胜,不也在军事上开创了的心理战的开例吗?……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于作文当中,是一种既方便又实惠的写作途径。 放开思维,多角度思考,可以化少为多,这是运用材料的必备素质。譬如《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忍辱负重,十年著《史记》的故事,立足于司马迁的受辱经历,可以说明经过磨砺的成功才辉煌;立足于他受刑的原因,可以说明做人要正言直行,俯仰无愧;立足于狱中著书,可以说明环境并不是决定成功的必然要素;立足于忍辱负重,可以说明理想和意志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立足于《史记》与司马迁,可以说明结论应由历史来下的观点。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既可以论证人贵有自知之明,还可以论证正确面对他人的评价和说话艺术。由此可见,材料本身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的。反过来,同一则材料也就可以根据需要,用来论证不同的观点。放开自己的思维,就可以达到以少胜多,解决材料来源不足的缺陷。
材料运用的基本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里的“新”并不一定是要现时发生的新闻,旧调重弹同样能发出新声。有个同学在运用三国中的例子时这样表述:“刘备用‘桃园结义’、手足情深借来了关张的勇武和忠诚,用‘三顾茅庐’、怀念苍生借来了卧龙的智谋和报效,用招贤纳士、匡扶汉业借来了济济人才,才具有了逐鹿中原、三分天下的资本。刘备的蜀汉帝国不能不说是借来的江山。”用这个典故来写“借”这个话题,可谓是独辟蹊径,首先是对材料的裁剪角度令人耳目一新。另外,这个因太“熟”而“俗”的材料因作者语言的风采呈现出一种别有洞天新意来。同样的话题,有的学生这样裁剪材料“夜空借明月而生辉,诗坛因李白而辉煌。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酒入豪肠,七分化做冰冷的月光,剩下的三分啸作剑气。那夜,失意的诗人,借着冷冷的月色纵万丈豪气,世俗宵小在诗人的脚下萎顿成卑琐的尘土。”这篇作文借月色来衬托李白,作者化用诗句,运用了形象的修辞加以雕饰,使本来很生硬的话题具有了浓郁的抒情色彩,文采斐然。由此可见,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将这些材料用出一种新意,关键的一点还在于随“题”应变,只有根据话题或命题的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技巧来剪裁素材,才能使材料焕发奇效收到“枯木发新芽”的艺术效果。
所以材料无所谓新旧,问题在于它是不是需要的,能否阐述一种合乎社会需要的健康主题——该不该用。只要该用,用得合适,旧的材料也有魅力,不该用,即使是今天的故事也不会使作文增色。
在作文教学中,若不能正确解决写作的材料问题,任何创新都无从谈起。在高考的铁门前,创新不仅是向未知要新意,更切合实际的做法是合理利用有知,所以,在作文材料教学的导向上,还应该倚重于有亲身体验的生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