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礼仪习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洞庭湖区礼仪习俗 第一节 家族习俗 一、家庭 清代,县境家庭以几代同堂为荣,年长者率子辈、孙辈、曾孙辈组成大户,十几人乃至几十人同居一屋,共同生活、劳动,谓“祖宗有德,门庭兴旺”。子孙若要分家,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必受家教、族规惩处。宣统三年(1911),全县户均人口有5.37人。民国时期,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民国38年(1949),全县户均人口减至4.71人。新中国成立后,家庭更趋小型化,子女婚后多自立门户,父母只与未婚子女同居,几代同居者甚少。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196953户,单身户占5.3%,一代户占8.96%,二代户占71.58%,三代户占13.75%,四代户只占0.41%。1994年,全县户均人口降至3.75人。在小型家庭中,城镇岳父母与女儿、女婿同居者呈上升趋势,农村“女嫁男娶”的传统习俗被打破,出现男到女家落户成家的新风尚。 二、家长 清代,户有家长,负责掌管家庭一切内外事务。家长皆由父辈充当,父老,则由嫡长子继任。在封建宗法统治下,遵循“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准则,唯长者尊,男性贵,家长享有对晚辈打骂惩罚的特权。民国时期,家庭结构转小,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提高,一人主事的家长制有所改变,多数家庭为男主外、女主内。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男女平等,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家庭事务多由夫妻共同商量决定,民主理家,家长制无形消亡。城镇妇女就业率高,社会活动多,夫妻经济收入相差无几,不少妇女又善于持家,家庭事务往往由妇女主持。城乡登记户口,已改“家长”为“户主”。 三、赡养 清代、民国时期,儿女由父母抚养成人,父母年老后由儿子赡养,儿子亡故则由孙子赡养。如儿、孙不赡养父母或祖父母者为不孝。“逆子逆孙”要受族规、家规的严惩,轻则罚跪、打屁股,重则沉潭溺毙。女儿出嫁后不赡养父母,有“嫁出门的女,泼出去的水”的俗语。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仍由子(孙)赡养父母(祖父母),城镇家庭的女儿成家后,多和兄弟共同赡养父母。 四、族规家教 清代、民国时期,县境各大族均立有族规、宗法,印诸族谱,本族子弟必须恪守。清代,十五里魏氏有族规74条,蛇山罗氏有族规65条,胡林翼家祠有《弟子箴言》22条,夏氏定“爱国家、敬祖宗、志邱垄(先人坟茔)、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正婚姻、肃闺阃、教子弟、礼尊长、慎丧葬、重勤俭、睦乡邻、谨交游、息争讼”等15条为族训。民国《益阳县志稿·氏族》统计:县境130姓,共订族规家训2078条。一些大户还订有家规,其内容多系伦理道德、人际交往、生活准则等。凡违犯族规、家规者,视其情节,处以责骂、跪打、禁闭、停餐,甚至绑送宗祠体罚、赐死。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民主、平等,封建族规、家教不禁自废。多数家庭团结和睦,勤劳俭朴,尊老爱幼,奉公守法。80年代起,人民政府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县设有“关心下一代协会”,妇联等社会团体开办家长学校,争创“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活动,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溶为一体,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的新一代。 五、族谱 清代和民国时期,县境盛行编修族谱,除只百数人口的小姓外,其余氏族一般每隔30年编修一次族谱,至解放前夕,各旺族大都修谱七八次。编纂族谱,氏族成立族谱局,一般各房选一代表参加,制定组织大纲,公推一人为主修,分设总务、督导、纂辑、编校、财务、稽核等人员,按世系编就子孙繁衍的每人派字、生卒年月、坟墓葬地等,刻印成书。新中国成立后,不再编修族谱。50~60年代,为进行阶级教育,曾组织编写家史、村史、街道史等,但付梓刊行者极少。90年代,县境个别氏族又着手编修族谱。 六、宗祠 清代、民国时期,县境各族建有祠堂,大者称宗祠,供祀始迁祖以下五代;小者称支祠或分祠,供祀分支始祖以下五代;刘、李、张、王等大族,还在县城建有总祠。宗祠大多建筑规模宏伟,并置有祭田公产。板子桥周氏宗祠6座相连,郭氏宗祠有祭田1000亩,茈湖口石氏宗祠占地40亩。宗祠是全族人丁祭祀祖先和议决族中大事的场所。民国22年(1933),全县有各族宗祠458个,支祠2126个。每年农历八月举行大祀,由派大年尊的族长主持,只允许族中成年男子参加,祭后会餐。清明节,由族长率领,组织族内男性青少年前往祖宗古墓群祭扫,鸣锣放铳,焚香秉烛,高挂纸幡,燃放鞭炮,其所耗均在祭田收入中开支。新中国成立后,各族宗祠及其祠产祭田在土地改革中被没收,宗族活动基本消亡。 第二节 婚丧喜庆习俗 一、嫁娶 清代和民国初年,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有的甚至指腹为婚。从议婚到完娶,手续十分繁琐。清代必经“六礼”,即: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谓“纳采”;女方同意,则男家再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占卜吉凶,谓“问名”;男家卜得吉兆后,备礼告女方,决定缔结婚姻,谓“纳吉”;男家给女家送聘礼,谓“纳徵”;男家择定婚期,备

文档评论(0)

jiangc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