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doc
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
学生:马会兰 指导教师:王彩蓉
【内容提要】魏晋魏晋(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焉”[],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理。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3]显然,嵇康实在是庄学派一放情肆志之人。
魏晋之际,嵇康也许最具魅力的文化人,虽然论思想锋芒,阮籍更使当时礼法之士疾之若雠;论玄学修养向秀当在嵇康之上;论另类,刘伶嗜酒狂放,阮籍阮咸与群豕共饮;论文采,钟嵘《诗品》阮籍列于上品,而嵇康只在中品;当然论官位、财富就更别提嵇康;然而在竹林七贤中,嵇康几乎是偶像式明星[4]。他所反对的正是种种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彻底地厌恶官场仕途,即所谓“越名教”,追求的是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的人生境界,即所谓“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集中体现了嵇康—独立人格的前提
个人主体意识 [5]
“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6]
“阮籍嫂尝回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7]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第一流正是我辈”,“礼岂为我辈设也?”这种对自我、对个性的充分肯定和强调,在当时魏晋士人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宗白华曾指出:“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淮。一般知识分子多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8]魏晋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于无垠的心理时空,发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这便是‘觉醒’的含义。”[9]
嵇康[10]这里“侪类”就体现了嵇康以自我为标准,同其一样性格疏懒,推崇简约的人为“侪类”,体现了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人生譬朝露。世变多百罗。”[11] 嵇康认识到生命的无常,生命是实现自我的先决条件和第一要义。没有生命,就没有自我。没有自我,也就没有世界。生命意识正是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体现。“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费,安能舍其所乐,为从其所慎哉!”[12] 意思是说,服药让人长寿,我十分相信,游山玩水,欣赏鸟兽鱼虫,是我兴趣所在,一旦要做官,就欣赏不到其中乐趣了,我又何必自讨苦吃。可见,嵇康以全其兴趣为追求,意在听从其真性情真生命的指引,奔向自由的人生。也就是他在《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中提到的“贵得肆意,纵心无悔”。个体意识的崛起,自我价值的发现,使在礼法制度桎梏下窒息己久的人的个性觉醒了。个性自由,人格独立,成为一种时代的企求。
二、嵇康文章“师心以遣论”---从对社会的批判中追求人格独立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作家头脑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作家个性的影响。嵇康的文章,独具特色,在字里行间尽显率真的性情。鲁迅先生曾评论说:“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
《与山巨源绝交书》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篇真正体现文人独立性格的讽喻佳作。在书中,嵇康提到:“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13]。他认为儒家所推崇的圣贤不过是某一类人的价值楷模,不具有让一切人效法的特权。个体可以质疑一切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在他的眼中,孔子“或修身以明污,显智以惊愚,籍名高于一世,取准的于天下。又勤诲善诱,聚徒三千,口倦谈议,身疲磐折,形若求儒子,视若营四海。神驰于利害之端,心惊于荣辱之途,俯仰之间,已再抚宇宙之外者。若比之于内视反听,爱气尚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忘,以宝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14]嵇康笔下的孔子不过是一个为了名利四处奔忙的势利之徒,“神驰于利害之端,心惊于荣辱之途”,全没有了儒家士大夫所推崇的孔圣人的崇高。圣人其实也是凡人,不要神化汤武周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追求,而不必以他人来规范自己。《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也体现了这一观点:“桓玄问刘瑾:‘我何如谢太傅?’,‘何如贤舅子敬?’。刘瑾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其美。’”[15]应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特征,而不是整体类同规范,不是“取准的于天下”,应肯定自我与个体的价值。
(二)”与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
“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