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东南区域海洋文化的发展
3
蓝达唇1
厦门大学
一、“百越”族群是中国东南海洋文化的先驱
对于活动在古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百越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百越学术界多年来已
经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研究,“百越”是一个对多个民族的泛称,包括句吴、于
越、东瓯、闽越、南海、南越、西瓯、骆越、夷州人等21。他们是我国东南和南部地区“印纹
陶文化”的主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发展了不同于中原区域文化的古代东南及
南方区域文化系统——“百越民族文化”(3】。由于百越民族分布地区广泛,存在着不同的
支系,因此在百越各族之间的族群文化中反映出某些差异。其中,生活于东南沿海地区
(包括大陆沿海和岛屿)的那部分百越族群是我国古代的海洋民族,其适应海洋生态环境
的生活方式形成我国古代的区域海洋人文。百越海洋族群,其社会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
都与海洋有关,因而其对自然的适应,都包含了对海洋环境适应的因素。海洋环境对他们
的社会经济生活及观念信仰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以海洋经济和航海术的发展为基础,百
越海洋文化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海洋渔猎生计
渔猎是百越民族及其先民一项传统的生计方式,在百越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
相当比重。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方各地的越人先民就广泛开始了捕鱼采贝等多种取
食活动。从考古发现来看,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
了大量的水产鱼类动物遗存。其中有扬子鳄、乌龟、鳖、鲤、鲫、青鱼、鲶、黄颡鱼、鳢、裸顶
纫、鲻鱼、无齿蚌等。沿海各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尤以“贝丘”遗存堆积为常见。如浙江
地区的马桥、湖熟、良渚诸文化遗址中,广见鱼、鳖、螺蛳、蛤、蚌壳、鲨、蟹等海洋水生动物
骨骼。新石器时代早期台湾大坌坑文化及晚期福建昙石山文化也较为明显地反映出了百
越人文的海洋特性。其出土遗址多以贝蟓形态出现,介壳堆积除少量淡水蚬、蚌外,主要
以经常性食物的海生贝类牡蛎为最多,并有为数极多的鱼骨以及海龟、海鳖遗骸。昙石山
[1】作者为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2】蒋炳钊,吴绵吉,辛土成.百越民族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4—5
(3】蒋炳钊,吴绵吉,辛土成.百越民族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333·
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
文化石器制品中以用来采蠓之尖状器为最多且最特殊。这些遗物都清楚地反映出此区域
文化与海洋关系的密切。广东佛山河宕遗址第三层中贝壳厚达85厘米左右,出土了
3500多块各种陆栖和水生动物的骨骼。台湾西南部西海岸发现的贝丘遗址约30多处,
贝类达70余种,除少数淡水栖贝类外,均为半淡水栖和海栖贝类。商周秦汉时期,百越海
洋渔猎经济活动更加活跃,手段也更加灵活和进步。有关百越族群的渔猎活动,尤其是捕
鱼、采贝捉鳖等活动,广见于各类古籍而为人所津津乐道。如《商书·伊尹朝献》载:
“——沤深、九夷、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卑、乌铡之酱、鲛盾、利剑为献。”
《逸周书·王会》:“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于越纳,姑妹珍,且瓯文蜃,共人
玄贝。”《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
《汉书·地理志》:“江南地广——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菰赢蛤,食物常足。”晋人张华《博物
志》:“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禽。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
也。”从有关古籍的记载以及考古资料来看,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吴、越地区及南方各地
越人的海洋渔业比较发达。如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曾发现不少贝类,这些贝类如牡蛎等,
都属于近海水生物。广州汉墓在部分墓葬的随葬品如陶罐等器物中,盛有龟足和笠藤壶
等节肢动物以及楔形斧蛤等近海软体动物。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共出土20多种动物遗骸,
其中水产动物占70%,海产贝类、各种咸淡水产的软体动物和淡水产的鱼鳖类、鲤科鱼类
以及一些真骨鱼类尤为丰富。反映了南越人具有丰富的海洋知识。三国时期,台湾地区
的越人据《临海水土志》载:“土地肥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饮食不洁,取生鱼肉杂贮
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乃啖食之,以为上肴”。…
2.海船制作技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重建%2c发展%2c建筑基本功能的回归——论5·12特大地震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其他.pdf
- 重新审视中、基层法院的纠纷解决功能--兼论民事案件中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冲突的解决.pdf
- 综论中国古代司法渎职问题.pdf
- 走出困惑——论高校园林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pdf
- 走在民主与约束之间──论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堂管理中的纪律问题.pdf
- 做好广州中医药传承工作是广州市中医药学会的使命--在《吴灼燊医论医案选析》首发式上的讲话.pdf
- “商人”本质的反思:一个身份的视角——兼论我国制定“商事通则”的必要性.pdf
- “升麻”临床应用的临证体悟.pdf
- “数字城市”建设在城市管理及其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建设中的地位和效益分析研究——兼论创新城市规划管理审批模式提高政府管理的行政效能.pdf
- 《伤寒论》-方、喻注本体系-的学术影响.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