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6)杨伯峻译著《孟子译注·尽心章句下》,中华jf;局2003年版,第338页
(17)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49
页
(18)(宋)黎靖德编《朱予语类》卷第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29页
(19)杨伯峻《孟子译注·尽心章旬上》.北京:中华f5局,2003年版,第301页
(20)(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八十,北京:中华侣局,1999年版,第1429页
(21)高享著《周易人传今译》卷五《系辞上》,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511页
(22)《宋元学案》卷十二《濂溪学案下》,中华·15局1986年版,第498页
1
(23)清千先谦撰《苟子集解·大略篇第二二十七》,中华IS局1997年版,第509-51
(24)(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四,北京:中华j15局,1999年版,第77页
(25)宋朱熹撰《四·f5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泰伯第八》。中华·15局,1983年版,第104
页
(26)《与赵然道》,《陆九渊集》卷十二,中华jl弓局1980年第158页
(27)《与罗春伯》,《陆九渊集》卷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7页
(28)《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中华jfs局1980年版,第439页
“无形之物的实在感一日本人生死感觉的现状
浜松医科大学森下直贵
引言:三个观点
本文考察的对象是现代日本人的生与死以及对生夕E的感受方式,试图就我所了解的生存在现
代日本社会的人们的生夕E感进行论述。通篇贯穿以下二个观点。
第一是“对事物的感受方式”的观点。之所以将论题限定为生死“感”,是希望把焦点集中
到满在于被反省形态背景下普通人的感受方式,由此米把握社会与时代共有的感受方式、即所谓
的常识。这种着眼于生死层面的对事物的感受方式以及现实在感觉,既是带给每个人安心感的终
极根据,也是从根源上支撑“常识”的尔西。第二是“世代”的观点。就象说剑日本人的生死感
觉一样,多数时候我们都似乎是就某个统一的事物而言的;但实际上,世代不同情况则相去共远。
只是存在差异的同时,也存在某种联系。此时,我们应如何把握世代间的差异(代沟)呢,特别
是如何把握将成为今天主力军的年轻一代的感受方式呢?这不仅将土导今后的动向,而且也是问
题的关键所在。第三是所谓现代性的“时代”的观点。在伴随时间空间等巨大变化的现代变迁中,
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传统”、“近代”、“现代”、“当今”等各个时期,并与其相应的世代论相联系
20
昵?在现代性的变迁中将常识、生死感觉、世代论联系起来考察,尽管不是件易事,但只有将三’
者结合起米才能展望生死感觉的全球化走向。
考察结论大致如下:日本人之间并存着不同世代所承载的三种“常识”,在位于常识底层的
“物”相互作用的世界里,能够看到超越世代感差异的连续的某种平等感。并且这种平等感以对
称关系反映出死者的世界,相互映照。在成为今后主力军的新一代人中间,生者世界与死者世界
的界限在改变的同时,似乎正在融合为一体。这种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边交流边融合的运动方向,
隐含着今后世界全球化扩展的可能性。
最初设想是基丁上述论点,探讨贯穿生与死的“物”的存在论,从而对撕田与三小的观点进
行挖掘、论述。但非常遗憾,由于篇幅与时间有限,笔者的论述中存在许多不足,希望今后进一
步探讨。
l、三个实例
关丁生死感受方式的“现状”,为了取得一定的印象,先举三个实例。第一个是在中老年一
代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歌曲“化作干之风”,第二个是以学生为对象进行的题为“死后会怎样”的
课堂问卷,第三个是被称为国比歌曲的“世界唯一的花朵”。
歌曲“化作千之风”创造了CD销售额超过百万的纪录,这非常令人惊讶。歌词原本好像是
一位美国妇女为安慰友人而写的,现在英语圈国家几乎都将其朋作追悼式上颂唱的悼词。“请不
要在我的墓前哭泣,我不在那里长眠。”(姑且不论旋律及歌手的魅力)究竟歌词的什么地方引起
了听者的共鸣?首先,歌词没有那种死亡的苦闷阴郁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