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_新态势_裴长洪.pdf
《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
及其新特点、新态势
裴长洪
【内容提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贸易与直接投资流量下降,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
趋势没有改变;跨国垄断资本不仅有经济金融实力继续推进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而且经济
全球化趋势演进的内生机制、运行条件和路径等仍将在调整和变化中继续发挥作用。但这并不
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毫无影响,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
济多极化都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和新态势。对这些新情况的分析表明,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全面
参与经济全球化将遇到新挑战,但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经济全球化 新特点 新态势
2009 年三季度后,美国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好转迹象,尽管经济复
[1]
苏之路尚遥,但认为世界经济进入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看法已颇为流行。
怎么看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是否还有机遇?这是本文的
主题。2007 年 10 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
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
条经验是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并要求 “科学分析中国
[2]
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 这些重大判断与认识是否过时,哪些需要
与时俱进地再认识,成为需要分析研究与回答的重要问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1] 王秋石:“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的五大特征”,《当代财经》,2009 年 12期。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10月。
27
国际经济评论
一、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既来源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它加速了商
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以及国际化生产经营在全球的扩展;又来源于
为跨国垄断资本服务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极力推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种种努力,以
及为全球资源配置所进行的各种经济合作、协调机制与国际组织的作用。
从现象上看,2009 年全球货物、服务和直接投资流量都明显下降,但国际组织
预测2010 年流量都将回升,因此贸易流量只有单年度下降,而直接投资流量的下
降却不如2001—2003 年期间那么严重。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在2007 年达到 1.979 万亿
美元空前峰值后,2008 年下降 14% ,但仍然达到 1.697 万亿美元,位居历史第二高
点;2009 年下降了39% ,但绝对值仍然达到 1.04 万亿美元左右,而且,2008 和2009
年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仍占68%和67% ,与2007 年的70%相差无多。这种状
况与美国IT 新经济泡沫破灭后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从2000 年的 1.3 万亿美元历史峰值
下跌到2003 年的5000 多亿美元有很大不同。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10 年国际直
[1]
接投资流量将恢复到 1.4 万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危机中国际证券投资流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长,这与
人们的想象正相反。2007 年,全球证券投资 11130 亿美元,为2001 年的 10.62 倍,
年均增长高达48.26% 。2008 年,国际证券投资增速明显下降,全年额度为 12442 亿
美元,但仍然比2007 年增长了 11.8% 。2009 年,国际证券投资重新活跃。2009 年前
三季度,国际股本证券融资额为1723.66 亿美元,同比增长76% ;国际负债证券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