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艺思想斗争”及其对文学的冲击 中国当代文学新编课件.ppt

第二节 “文艺思想斗争”及其对文学的冲击 中国当代文学新编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文艺思想斗争”及其对文学的冲击 纵观“十七年”的曲折历史,当代文学在政治斗争的干预下,大致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一、第一轮 ——重大冲击发生于建国初期 从1950年到1955年全国曾开展过多次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和“文艺思想斗争”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51年对萧也牧小说的批评 ★1954年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讨论 ★1955年开展的对“胡风反党集团”的镇压。 1、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和对萧也牧小说的批评 电影《武训传》 陶行知《武训颂》 “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武训其人 武训,清末民初一个热心于教育的人。出身贫寒,靠忍辱负重的“苦操奇行”行乞兴学。教育家陶行知曾以其“为穷孩子办义学”的事来推动平民教育。 电影《武训传》的开拍和放映 1948年开拍,11月中断,编导孙瑜。1950年再次开拍,同年12月由昆仑影片公司摄影制完成,在全国公映。 讨论的缘起 1951年3月《文艺报》出现了质疑的文章,认为武训精神是不可取的,因为武训采取的是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态度,历史观是错误的。由此展开了对《武训传》的论争。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 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 污蔑农民革命斗争 讨论的影响 a.文艺界对历史观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文艺家同时感到了一种来自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话语的压力;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重要的消极影响; c. 产生了“电影指导委员会”,开始予以行政方式干涉创作。 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 《我们夫妇之间》 不回避革命工作者李克和他妻子的情感生活与纠葛;不回避工作态度与手法产生的巨大矛盾 流露了“小资产阶级思想情绪” 2.1954年和1955年开展的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讨论 《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展开(1954年) ★导火线: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俞平伯是新红学的求证派,但他与胡适的不同在于,他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不能“一人一事”去附会。 ★俞平伯的主要观点有—— ①《红》是作者感叹身世之作,是情场忏悔之作,是为十二金钗作本传; ②《红》的主要观点是“色”、“空” ——“色”是色欲之色(情场);“空”是幻灭; ③《红》的风格是“怨而不怒”。作者对《红》里的人物无所谓肯定和否定,特别是黛玉和宝钗,应该说是“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居其妙,莫能相下。”作者理想中的女性是“钗黛合一”(即为“钗黛合一论”)——《红楼梦》是“悲金(宝钗)悼玉(黛玉)”之作; ④《红》的传统性来源于《西厢记》。 ★缘起: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1954年第9期上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不久,《文艺报》转载。嗣后,《光明日报》1954年10月10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进一步提出批评。 ★ 批评俞平伯的观点: ①批评俞平伯的主观主义是非标准,看不到《红》是一部有反映封建社会盛衰的、具有反封建倾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看不到宝玉、黛玉、宝钗的社会意义;“钗黛合一论”否定了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 ②批评俞平伯的趣味主义的审美观点,从鉴赏和观照的角度,而不从具体的社会分析进入,不从思想上分析,才会得出“二美合一论”,使作品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 ③批评俞平伯以考据代替研究,用考证代替了美学评价和文学批评。 毛泽东: 《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作历史读的。 《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的谈话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 鲁迅:《 绛洞花主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