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Ⅲ、二 烯 烃 一、分类 ------根据两个双键的相对位置,可分为 1、累积二烯烃 2、共轭二烯烃 3、孤立二烯烃 此类烯烃很少见到。 两个双键互不相干,性质与一般烯烃类似。 二、命名 多烯烃的系统命名法与烯烃相似,每个双键按照烯烃命名原则确定Z,E。将Z, E写在相应双键位次编号的后面,低位次标号在前,高位次标号在后,放在化合物名称的前面。例: 三、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 1、丙二烯(累积二烯烃)的结构 累积二烯烃分子具有二个互相垂直的π轨道。 两个π键互相垂直,两个Sp2杂化的平面也是互相垂直的。 2、1,3-丁二烯(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从氢化热和键长等实验结果(数据)可看出: 共轭二烯烃具有一种特殊结构,即共轭体系。 氢化热数据(KJ/mol): 共轭二烯与普通烯烃键长的比较: 实测的氢化热比预计的低。 4个碳原子均为SP2杂化,在平面上形成C-Cσ键和 C-H σ键。 4个未杂化的P轨道彼此平行重叠,形成大π键,即共轭体系。 [共轭体系]:π电子不是固定在一个双键C原子之间,而是扩散到几个双键C原子之间,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叫离域。这样的体系,叫共轭体系。 [共轭效应]:指共轭体系中,原子间的一种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使得内能更低,分子更稳定,电子云分布趋于平均化,键长趋于平均化,并引起物质性质的一系列改变。 四个C原子的四个p轨道从侧面互相重叠(又称电子离域)形成大π键(或称离域键)。C1=C2和C3=C4两π键平面平行,都垂直σ键平面,p轨道有一定的重叠,出现键长平均化现象。 σ键所在平面与纸面垂直,π键平面与纸面平行 σ键所在平面在纸面内 概念: 共轭体系:不饱和的化合物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形成大π键,这种体系称为共轭体系。 电子离域:共轭体系中,π电子云扩展到整个体系的现象称做电子离域或离域键。 共轭效应:电子离域,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键长平均化等现象称做共轭效应,也称做C效应。 结构特点: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各σ键在同一平面内,参加共轭的p轨道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σ键在的平面,相邻p轨道间从倒面重叠发生键离域。 共轭效应的特征 a.键长趋于平均化,电子云分布趋于平均化。 b.体系能量降低,即分子更稳定。 c.紫外吸收向可见光方向移动。 d.折射率增加。此外,共轭效应可沿分子链传递,且正负交替。 与诱导效应的区别 诱导效应是由键的极性引起,可沿 键传递,作用是短程的。共轭效应是由于p电子在整个分子轨道中的离域作用所引起的,其作用可沿共轭体系传递。 丙烯分子的σ-π超共轭体系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比较 极性交替出现 极性变化是单一方向 极性效果 远,从共轭链一端到另一端 短,一般不超过三个共价键 传递距离 沿共轭链传递 沿共价键传递,或空间(场效应)传递 传递路线 共轭方式 诱导方式 传递方式 共轭体系中 任何键上 存在 电负性,(共轭)电子对 电负性 起源 共轭效应(C效应) 诱导效应(I效应)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比较表 超共轭效应可用于解释(一般为供电子): A、烷基是推电子的,从而解释马式规则 [超共轭效应]:烷基上的C原子与H原子结合,对于电子云屏蔽的效力很小,所以这些电子比较容易与邻近的π电子共轭,发生电子的离域现象。即σ键与π键之间的电子位移,使体系变得稳定,这种σ键的共轭称为超共轭效应。 B、碳正离子(游离基)的稳定性 四、共轭双烯的化学性质 1、亲电加成反应 (1)1,2加成和1,4加成 1,2加成中,试剂加到一个双键上,保留一个双键。 1,4加成中,原来的双键消失新生成一个双键。 (2)反应历程(分两步进行) CH2=CH-CH=CH2+Br2 4 3 2 1 CH2=CH-CH-CH2+Br (1) CH2=CH-CH-CH2+Br (2) Br + Br - - + 碳正离子(1)更稳定。带正电荷的碳原子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该碳原子空 的p 轨道和 键的p 轨道互相重叠,生成包括三个碳原子在内的分子轨道。因为这三个碳原子只有两个 电子,导致 电子离域,整个系统带部分正电荷,系统能量降低。 由于共轭体系内极性交替的存在,碳正离子(1)中的 电子云不是平均分布在三个碳原子上,正电荷主要集中在碳原子2和4上。第二步即为溴的加成。 (3)影响二种产物的因素 ? 以1,2加成产物为主 以1,4加成产物为主 温度 低温 高温 时间 较短 较长 溶剂 非极性(如正已烷) 极性(如氯仿) 试剂 非极性(Br2) 极性(HBr) 反应物 C6H5CH=CH-CH=CH CH2=C(CH3)CH=CH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22S6消防工程参考标准.docx
- 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22年版).pptx VIP
- 家庭饮食健康计划.pptx VIP
- 2025年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招聘办公室职员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级配碎石施工 ..ppt VIP
- 2022年7月上海高考英语真题(学生版+解析版+听力音频).docx
- DB44T 1212-2013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体系通用要求.pdf VIP
- 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发布时间:2017-07).pdf VIP
-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docx VIP
- 光照时间对三斑海马幼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影响.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