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发布时间:2017-07).pdfVIP

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发布时间:2017-07).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2/12/6 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发布时间:2017-07) 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发布时间:2017-07) 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指炎症累及上和(或)下气道的慢性疾病,其中包括:(1)以上气道为主的疾病:如变应性鼻炎(AR)、非变应性鼻炎(NAR)、慢性鼻-鼻窦炎(CRS)、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 S)、鼻息肉病、腺样体肥大等;(2)以下气道为主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慢性咳嗽、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3)上-下气 道炎症并存性疾病:如阿司匹林哮喘(AIA)、不动纤毛综合征、鼻窦支气管综合征(SBS)、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囊性纤维化、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 rauss综合征,CSS)、复发性多软骨炎等。上-下气道炎症并存性疾病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在中国的发病率尽管不及欧洲人或高加索人种高,但也非罕见。 上述疾病在遗传学、免疫学、解剖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思路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但由于学科划分的原因,上述疾病在临床上分属于呼吸科儿科、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 科、皮肤科和消化科。专科医师更多关注本专科疾病的表现与诊断,常常忽略该类疾病在其他部位的表现和处理,极大地影响了各科医师对这类疾病的全面知识和系统管理。因此中华医学会呼吸 学分会哮喘学组牵头召集呼吸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儿科、变态反应科等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依据,制订本共识,旨在帮助首诊医师对于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作出正 确诊断及合理处理,以提高疗效、避免重复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本共识中各种检测和评估等方法请参阅“第四部分上-下气道炎症实用检测及评估方法”)。 第一部分 上气道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一、AR (一)概述 AR是鼻黏膜接触吸入性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以嗜酸性粒细胞(EOS)为主的鼻黏膜炎症。为Ⅰ型变态反应。AR在亚洲的患病率高达38%。典型的临床症状为鼻塞、清水样鼻涕、阵发性喷嚏、鼻痒 等,可伴有眼痒流泪等眼部症状,主要体征包括鼻黏膜苍白、肿胀,下鼻甲水肿和鼻腔水样分泌物。部分AR合并哮喘、慢性咳嗽等下气道疾病。 (二)诊断 诊断依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和变应原检测结果阳性作出。分类依据其发病持续的时间分为间歇性或持续性。但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发布的鼻炎诊断和治疗实践指南修订版仍主张依据接 触变应原的时间,沿用季节性、常年性和一过性[1]。依据症状严重程度,如是否出现睡眠异常,日间活动、休闲和运动、学习和工作受限以及鼻部症状是否显著,将AR分为轻度和中重度。临床常 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变应原检测(变应原皮肤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鼻分泌物涂片或灌洗细胞学检查、鼻激发试验、鼻阻力测定、鼻呼出气一氧化氮(NNO)检测、视觉模拟量表(VAS)、生活质 量评分(AQIQ)等。上述检查主要用于确定AR的诊断、确定变应原以及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 (三)治疗 治疗目标为实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总体控制,降低合并症和并发症风险。 1.患者教育:作为重要的治疗环节,患者教育是提高其依从性和疗效的关键。医师应高度重视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知晓程度。患者教育内容包括:发病可能原因及影响因素、减少变应原接触的方 法、AR与哮喘相关的医学知识、药物治疗目标和使用方法、联合治疗方案的目的和意义、长时间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药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等。 22:10000/content/html/print.htm?randnumber=0.591546063071418 1/34 2022/12/6 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发布时间:2017-07) 2.药物治疗:(1)鼻用糖皮质激素(INCS):是AR治疗的一线用药,如 布地奈德(64μg/喷)、 丙酸氟替卡松(50μg/喷)和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50μg/喷)等。作用:通过减少炎症细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执业药师持证人

...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2月19日上传了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执业药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