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人教版选 修论冯梦龙“三言”的中和之美.doc
内容摘要:冯梦龙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此种独特的思想形式直接促成了“三言”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形式和中和的叙事结构形式两方面,之所以如此,是冯梦龙企图通过儒雅与情俗之间的调适,来达到其“情教”的目的。?关键词:三言?中和之美?儒雅?情俗?调适? ? ?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从表面上看,“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这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一、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调适的冯梦龙?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明代中晚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具体表现在以道德信条为基础的国家统治机器迅速显出它的脆弱性。旧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实质上已不可避免地面临瓦解。在这种供广大听众消闲取乐的世俗小说由宋元时的涓涓细流发展成为江湖河海,由口头的说唱文学发展成为正式的书面语言。?冯梦龙毕生所从事的通俗文学的整理与编辑工作,是与当时文艺环境分不开的,当时的主情思潮弥漫文坛,这一点对冯梦龙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文艺思想及审美倾向由有着自己的特色。即是他在对通俗文艺的整理与编辑的创作中本着坚持发扬儒学的基本精神,并包容其它文化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儒学精神是先秦的儒学精神,这里也包含了一些释、道思想,而不是宋明之际提倡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宋明理学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准确的说是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想适应的封建伦常的总称。二程说:“上下之分,尊卑义也,理之当也”,①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②这样理学禁锢下的人的感性的枷锁的时候,个体感性的高扬就成为必然。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先秦儒学就成为他高扬个体感性的一种方式。先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其道德伦理的核心是“仁”学,“仁”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本主义的人学,认所谓“爱人”、“爱众”为指归。而“爱人”、“爱众”就是尊重人的感性存在。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③子曰:“……汛爱众,而亲仁”④这也就是《孟子?离娄下》所说的“仁者爱人”,以及《礼记??中庸》说的“仁者,人也”孔子之所以重视“仁学”就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仁人才能推行礼制,不然“人而不仁,如礼何”⑤这与冯梦龙的文艺思想有着共同之处。冯梦龙就是借“三言”等通俗文学的创作让死气沉沉的晚明儒学生动起来,活泼起来。?明正统文艺只讲理性,不讲情,似乎与伦理哲学,经学和史学等在理论上没有了区别,从而受到情真意切,不与诗文争名的中下层文艺的挑战,于是当时中晚明民俗文艺思潮兴起,大批进步文人学士激烈抨击正统诗论批评中的假道学,而通过儒学伦理文化批评的方式,重构以“情教”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格局,发展民艺价值观和忧患政治人生观的统一。冯梦龙也是想借此方式来实现其“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具体到冯梦龙的“三言”,其在思想上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及整个儒家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总原则,在儒学体系中“仁”是总体的道德内容,“礼”是总体的道德规范,二者构成了儒学的总纲。如“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⑥“有子曰:‘孔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⑦?“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⑧?“中庸之道”在艺术上具体表现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美学理想对中国古代文艺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已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成为集体无意识。在明朝中晚期社会背景涵盖下的冯梦龙,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和之美”的熏陶,在“三言”这个白话短篇小说领域中垦拓出一片“中和之美”的艺术天地。我们不难看出,他编辑、整理“三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喻世”、“警世”、“醒世”唤醒世人改变世风。即如:“六经国史之外,凡著述,皆小说也,而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此《醒世恒言》所以继《明言》、《通言》而作也。”?⑨冯梦龙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