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利用网络进行新闻采访的依据 第二节 利用网络采集新闻信息的方式 第三节 对网上信息的搜寻和评估 第四节 网络记者 第一节 利用网络进行新闻采访的依据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存储、处理信息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以纸、笔、录音机、剪刀、胶水、卡片、剪报等为主要工具的传统新闻采写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各种形式的电子出版物、数据库一经问世就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青睐,而以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因特网将全世界数亿台计算机连在一起,初步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更成为了新闻工作者重要的信息资源以及采访、报道和研究的重要工具。 其实,以上设想在当今的新闻买践中已经开始变成现实。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因特网认识的逐步深化,新闻工作者对因特网的利用正在各个方面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做法。例如,搜集与自己报道领域相关的网页或在网上论坛进行定期访问;在网上订阅电子杂志;为采访、写作的需要上网查找资料;用网络通讯工具与采访对象,消息来源和受众联系.等等。 记者之所以能借助网络来完成采访活动,这是由网络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利用网络进行新闻采访的依据,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是新闻采访的辅助通讯工具 二、网络是获取新闻报道线索的一种途径 传统的新闻机构获得报道线索、素材,主要依赖于自己建立的消息来源系统,以及向社会人群开设的新闻热线电话。因特网出现后,新闻工作者获取报道线索的渠道进一步扩大到“无远弗届”的网络,从而使新闻采集活动呈现出一些新的面貌。 1、从网上“抢”到报道某条新闻的主动权。 2、对网上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传统的“独家新闻”正面临新的考验,对新闻的整合、加工,诠释变得越来越重要。将网上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汇总、加工、整合,正成为网络环境下各媒体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见做法。 3、从网上的零星信息出发,挖掘其后隐藏的新闻。 三、网络是进行采访准备时不可或缺的帮手 第二节 利用网络采集新闻信息的方式 一、WWW浏览 二、使用网络检索工具 三、查阅网上数据库 四、收发电子邮件 五、使用网络寻呼机 六、利用同上论坛和聊天室 七、加入邮件列表或新闻组 从新闻采访的角度看.互联网的诸多好处和用途不外乎两种:一是信息获取——作为庞大的线上资料库,互联网上蕴含着大量的可以检索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新闻信息、各种文献、资料、图片、数据库等等;二是人际联络——互联网制地进行方方面面的联络与沟通。 一、WWW浏览 二、使用网络检索工具 搜索引擎的种类 按工作方式的不同,搜索引擎主要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它们通过在互联网上提取各个网站的信息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井向用户提供关键字等条件的查询。 第二种是目录索引(Search Index/Directory)。实际上,它们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搜索引擎,只是由专职人员建立和维护的按目录分类的网站链接列表。 第三种是元搜索引擎,被称为“搜索引擎之上的搜索引擎”,它能够把用户的检索请求经转换处理提交给多个选定的独立搜索引擎,并将所有查询结果集中起来以整体统一的格式返回给用户。 新闻工作者常用的一些搜索引擎 三、查阅网上数据库 四、收发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采访具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优势: 电子邮件采访的局限 首先是电于邮件采访互动性较差、与面谈和电话采访相比.电子邮件的反馈相对滞后,不能实现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实时互动,使记者难以控制和把握采访的节奏、进度。 此外,由于被采访对象是在充分的考虑之下回答问题,记者也无法通过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或声音来观察他的内心活动,限制了记者更深入、细致地下解和观察采访对象。 其次是采访的真实性准以把握。由于采访双方不能见面,被采访—方可能出现“冒名顶替”、”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确认采访对象身份的真实性尤为重要。在采访不相识的人或匿名者的时候,尤其应当小心谨慎,确保对方接受采访的严肃性。 再次是安全性较差。由于电子邮件程序中存在安全漏洞,便其容易被黑客利用或用于传播病毒;电子邮局的服务也由于种种原因并不完善,丢失邮件的现象时有发生。电子邮件又极易被人截取、更改和伪造,居心不良者可复制出足以以假乱真的各种徽章图案、公司标志甚至官方文件,任意在网上传送。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专栏作家玛丽·施米克的专栏文章,就曾在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时被人偷换成小说家科特·冯内古特的演讲稿,上了报纸对外发行后才被发现。 五、使用网络寻呼机 六、利用同上论坛和聊天室 七、加入邮件列表或新闻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JJF(电子)30306-2010 示波器差分探头校准规范.pdf VIP
- 750t履带吊安装拆卸安装方案.docx VIP
- 2018版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pdf VIP
- 社保扣款银行协议书.docx VIP
- 2025年通城县第二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6名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设计.pdf VIP
- 2025高考数学专项复习:圆锥曲线基础总结、二级结论、方法与技巧.pdf VIP
- 五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docx VIP
- 第九讲_语言测.ppt VIP
- 2025年新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精编知识点(新教材专用).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