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N结特性的研究.doc
实验报告(正式) 86
实验者:张钟秀 P 实验日期:2008.10.20
实验题目:PN结特性的研究
注: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见预习报告,预习报告与原始数据以纸质材料提交。
实验条件:时间 14:00~17:00
天气 多云 20℃
实验仪器:
基准电源
QS-J型PN结特性测试仪
实验内容:
1、仪器调整,预热20min,测量硅管,IF=50μA,ΔV=0V,记录t℃和VF。
2、升温测量(t120℃)。
3、降温测量(切断加温电流)。
4、升温、降温数据分别处理(origin),计算该PN结温度系数和禁带宽度,结果与公称值比较并求相对误差。
实验数据及处理:
实验起始温度 TS(升温)=26.5℃ TS(降温)=26.7℃
工作电流 IF=50μA
起始温度时为TS时的正向压降VF(TS)=602mV
表:升温、降温温度T与ΔV关系
控温电流/A ΔV =VF(T)-VF(TS)/mV T(升温)/ ℃ T=(273.2+T)K T(降温)/ ℃ T=(273.2+T)K 0.1 -10 31.0 304.2 31.0 304.2 0.2 -20 35.7 308.9 35.7 308.9 0.2 -30 40.4 313.6 40.8 314 0.3 -40 45.2 318.4 44.9 318.1 0.3 -50 50.0 323.2 50.1 323.3 0.3 -60 54.8 328 54.3 327.5 0.4 -70 59.5 332.7 59.1 332.3 0.4 -80 64.2 337.4 63.9 337.1 0.4 -90 69.1 342.3 68.7 341.9 0.4 -100 73.7 346.9 73.4 346.6 0.4 -110 78.3 351.5 78.1 351.3 0.5 -120 83.1 356.3 82.9 356.1 0.5 -130 87.9 361.1 87.6 360.8 0.5 -140 92.6 365.8 92.3 365.5 0.5 -150 97.5 370.7 97.1 370.3 0.5 -160 102.2 375.4 101.8 375 0.5 -170 106.9 380.1 106.6 379.8 0.5 -180 111.6 384.8 111.4 384.6 分别以T(升温) T(降温)为x轴,ΔV为y轴,用origin进行线性拟合
升温时:
S=-2.108mV/℃
Vg(0)=VF(TS)-S·TS=602+2.108×(26.5+273.2)=1233mV
Eg(0)=qVg(0)=1e×1233mV=1.23eV
相对误差为| Eg(0)-Eg(0)公认|/ Eg(0)公认=|1.23-1.21|/1.21=1.65%
降温时:
S=-2.117mV/℃
Vg(0)=VF(TS)-S·TS=602+2.117×(26.7+273.2)=1237mV
Eg(0)=qVg(0)=1e×1237mV=1.24eV
相对误差为| Eg(0)-Eg(0)公认|/ Eg(0)公认=|1.24-1.21|/1.21=2.48%
思考题:
1、测VS(0)或VF(TS)的目的何在?为什么实验要求测?V—T曲线而不是VF—T曲线。
答:测VF(TS)是为了较准确地计算Vg(0),因为虽然按照公式使用任意温度T处数据都可求得Vg(0),但由于半导体元件状态并不稳定,且由于仪器精度问题,一个V对应了多个T,使得误差较大,而试验一开始便记录VF(TS)可减小这种问题导致的误差。
测?V—T曲线而不是VF—T曲线是因为试验中使用基准电源补偿了正向压降 VF(TR),直接测VF时,由于电源的内阻等原因是VF产生误差,而测?V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2、测?V—T曲线为何按?V的变化读取T,而不是按自变量T读取?V。
答:因为测T的仪器灵敏度较高,测?V的仪器灵敏度较低,一个?V直对应了多个T值,按?V读取T时可以读取每个?V对应的第一个T值,这样可以减小线性拟合直线的斜率的误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渤海稠油油田聚合物驱高效开采技术.doc
- 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课件.pptx
-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pdf
-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报告-110kV变电站电气系统初步设计.doc
- 化工常用阀门介绍.doc VIP
- 新仁爱科普2024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1 Let's be friends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 高考数学五年(2020-2024)真题《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解答题)》分类汇编.docx
- 香港街头最不缺的就是美女,来自世界各地.pdf VIP
- 高考数学五年(2020-2024)真题《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分类汇编.docx
- 2024年考务人员培训系统考试参考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